而有些人则是想到了更多。
既然未来的小殿下这么喜欢规整的事物,该不会他们以后就连写词也要注意字数吧?
就比如说,不要长一句,短一句什么的。
只是这么一想,有人脸上已经开始带上了痛苦面具。
看得舒颜和五花都莫名其妙。
“他们这是怎么了?”舒颜将不解的目光投向赵祯。
第一次见她露出这样的神情,赵祯轻勾唇角,和声道:“朕也不知,或许是想太多吧。”
舒颜:好一个“想太多”。
但也懒得继续追问了。
【除此之外,根据某些野史记载,宋世祖一生最讨厌的食物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了?
由于话题跳转太快,不少人的脑子都出现了一瞬间的卡顿。
最先反应过来的还是李小公爷,该说不愧是年轻人,思维就是活跃。
在福临心至下,某些猜想几乎没经大脑便脱口而出:“该不会是鲍鱼吧?!”
噗~~!!!
第536章
番外41
要说起秦始皇和鲍鱼的缘分,在场还有哪个人不清楚?
几乎是话音落下的一瞬间,李小公爷圆润的后脑勺便迎来了老父亲的无情铁手。
“你个小兔崽子瞎哔哔什么呢?成天叭叭叭个没完,显得就你会说话是吧?!”
陇西郡公恨铁不成钢地看着捂着后脑勺一脸委屈、到现在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的儿子,再一次深切体会了什么叫做心累。
老子以前怎么就没发现你这张嘴这么欠呢?
什么人的玩笑都敢开,是嫌你老子的爵位太稳还是怎么的?
别说那位现在还没出生,没见人家亲爹亲娘还在上面坐着呢?
整日的说话不过脑子,也不怕哪天就被穿了小鞋!
毕竟皇家人的气量嘛......
只能说懂的都懂。
就这样还想去鸿胪寺?
想到自家好大儿的雄心壮志,老父亲又又又一次忧虑了。
儿子嘴这么欠,以后面对外使,真的不会闹出国事纠纷吗?
越想越担心。
“小儿无状,言语无忌,还请官家、圣人恕罪。”
不管心中如何作想,但到底是亲儿子,陇西郡公教训完人后,二话不说便拉人赔罪。
姿态诚恳,也没有落下舒颜,称呼更是直接用上了唯有皇后才配使用的“圣人”二字。
赵祯自然不至于因为这么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就生气,但他还是对陇西郡公此刻表现出的恭敬感到满意。
不说别的,光是这份眼力便很难得。
尤其在看到舒颜也没有出声反驳后,他就更没意见了。
一句童言无忌便飘飘就揭过了李小公爷一时的口无遮拦,浑然没在意他口中童言无忌的主角如今已是18芳龄。
至此,只有赵政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不过他现在还什么都不知道。
现场原本凝滞的气氛因李小公爷的打岔而有所缓和,起码表面如此,但有些事情却不是这么轻易就能过去的。
当察觉到天子再次投注而来的冰冷目光时,司马光就意识到自己这次恐怕要遭。
原本意气风发的司马相公此刻神色衰败,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声苦笑,在天子还没开口前整冠出列。
“臣有罪,愿领一切责罚,还望官家恕罪。”
司马光很清楚,有天幕今日所言,他今后注定仕途坎坷,与其再做徒劳的辩驳,不妨主动认罪。
官家仁善,或许看在一切并未发生、自己大错尚未铸成的份上,还能网开一面。
事实上,他的想法并没有错。
哪怕有着天幕的预告,但赵祯身为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会因为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而去责罚臣子。
只是鉴于他今后的所作所为,也不能半点说法都没有,其中轻重尽在天子权衡之间。
在众人的屏息以待中,赵祯沉思片刻:
“爱卿多虑了,还是快快请起。这些年来爱卿用心国事、尽忠职守,朕都看在眼中,又岂会仅因天幕的一时之言便随意降罪?”
听到这里,司马光不由暗暗松了口气。
看来自己这一步以退为进算是走对了。
所幸官家也还是那个熟悉的仁善官家,并没有因为天幕的出现而性情大变。
如此,事情便还有转圜的余地。
然而他这口气还是松早了。
接下来,众人只听天子话锋一转:
“前几日收到劄子,雷州知州有感觉老体衰,无力继续承担繁重的公务,欲提前告老还乡,朕已酌情批准。
如今雷州尚缺一知州,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合适的人选臣这会儿子早已开始纷纷举荐,然现在却无一人开口。
毕竟天子这话的指向性实在太过明显,虽然明面上是在询问,但所有人都知道谁才是那个真正的天选之子。
司马光对此更是心知肚明,也知眼下已是最好的结局。
于是,在经过一番自荐过后,新任的雷州知州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至于奏本,过往形式确实太过繁冗,从今以后便按天幕所述,一切皆以简明扼要为主,诸卿以为如何?”
“如此甚好!”范仲淹首先赞同。
他虽文笔俱佳,平日里也爱填词作文,但那是在不涉及公务之时。
实际上,作为需要日常辅助官家处理政务、批阅劄子的政事堂一员,他也早就受够了那些长篇累牍,实际上却没几句有用话的奏本了。
如今官家既有意提前改变,他自是无有不应之理。
其他人也是纷纷附和。
只是规定上书格式而已,虽然遗憾从此少了一个向官家展示文采的途径,但往好处想,这样自己以后也能轻松些,倒也不是全无好处。
众人在三言两语间将事情定下,这时天幕的声音再次响起。
【现在想必很多人都已经猜到了,没错,就是鲍鱼!
当然,此鲍鱼非彼鲍鱼。
在古文中,“鲍”是腐烂的意思。在《释名·释饮食》中也有记述:“鲍鱼,鲍,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所谓的“奄”指的就是腌。
所以说,不管是“嬴政梓棺费鲍鱼”中的“鲍鱼”,还是野史传闻中宋世祖深厌之的那个“鲍鱼”其实指的都是咸鱼,和我们现在吃的某种贝类海鲜没有半点关系。】
大宋众人:......
他们算是看出来了,哪怕天幕从未掩饰过对始皇和未来小殿下的敬仰,但损起人来也是真的损。
后世之人就是这么喜欢人的?
一时间,不少人都迷惑了。
【其实按理来说,哪怕是皇帝,但像日常饮食这样的小事还不值得史官特意去记载,然而偏偏宋世祖就是那个例外。
在他的起居注上曾不止一次出现过类似宋世祖深厌鲍鱼这样的描写,这就有些神奇了。
很难不让人怀疑记录者的初衷,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着某种猜测?
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政哥对于咸鱼的讨厌确实是实锤了。】
大宋众人听到这里都难免心有戚戚。
可不是吗?
不过设身处地想想,要是换成他们前世死后被咸鱼埋身,今生估计也不会对腌鱼、不......是不会对任何腌制品有好脸色。
【这或许就是前世阴影的威力吧,而这也就能解释宋世祖为何会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磨刀霍霍向东瀛了。】
众臣:......
啥?
这里面还有东瀛什么事?
第537章
番外42
不是刚刚还在说小殿下的趣闻吗,怎么突然又扯到东瀛了?
说起东瀛这个老邻居,在坐的各位自然不陌生。
只是相比起大唐与东瀛之间较为热络的外交关系,大宋与东瀛之间虽也有交流,但更多的还是通过民间商贸和僧侣之间进行往来。
要说唯一值得说道的也就是太宗和先帝时期都曾召见过东瀛来使,并有互赠礼物之举,只是这些来使也并非东瀛朝廷的正式使节。
真正要说起来,大宋与东瀛至今还未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
所以,天幕所说的小殿下磨刀霍霍向东瀛又是怎么回事?
【在正式开讲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说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后周宗训元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改元建隆元年,结束了中国五十余年的分裂局势。
这个时候的大宋刚刚成立,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恢复国内的经济生产上,并没有主动去恢复唐代以来的对日关系。】
【无独有偶,当时的东瀛国内政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东瀛康保四年,藤原实赖出任关白,朝权尽归藤原氏,从此开始了百余年的摄关政治。
藤原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东瀛人离开本土,基本上断绝了与其他国家的交往。
但东瀛资源有限,大批物资不得不通过贸易获得,所以藤原氏只得允许宋朝商人前往东瀛进行贸易活动。】
【等到大宋缓过神来后,打算着手建立如同唐朝时期的华夷秩序,试图让东瀛前来朝贡。
只是当时的东瀛对于宋庭抛来的橄榄枝表现得十分冷淡,仅仅是委托宋朝商人进行礼节性的回复,始终回避向宋庭朝贡。
所以一直到仁宗朝时期,两国还是处于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互相之间并无官面上的往来。
那为什么当时还是太子的宋世祖会对东瀛下手呢?】
对啊,为什么?
有道是:兵者,国之大事。
东瀛后来到底是干了什么丧心病狂的事情才会让大宋在忍无可忍之下出兵,还是由当朝太子主导?
总不会也像金人一样挑衅大宋吧?
区区蕞尔小国,哪来的胆子?
况且,按照天幕的说法,双方之间似乎并未发生过什么摩擦。
【其实事情的起因颇为戏剧,最初是因为江淮地区发生蝗灾,仁宗皇帝派遣太子前去负责赈灾事宜。
当时跟着一起去的除了随行的官员外,还有镇国公主以及东宫伴读团体这帮在当时顶尖的官二代、权二代们。
看得出来,让这些人一起去赈灾前线,宋仁宗绝对是起了磨砺的心思的。】
众人点头,看样子这个所谓的东宫伴读团体应该就是官家为太子准备的班底了,只是不知其中可有在座哪位的晚辈?
一些家中有适龄子侄的已经开始盘算了起来。
只是......
说一千道一万,这还是与东瀛无关吧?
【要说这么一件看似普普通通事情,最后又是怎么跟东瀛扯上关系的呢?
说来也是巧合,当时在赈灾结束之后,除了随行的官员外,同去的二代团们并没有立即回到汴京,他们选择效仿先贤,在大宋各地进行游学。
正是在这次游学途中,二代团们遇上了前来大宋的东瀛使节。】
东营使节?
不是说双方之间并无往来吗?
那又是哪来的使节?
不少人眉头一皱,直觉事情并不简单。
【当然,事实证明,这个所谓的“使节”其实水分很大,经朝廷事后查明,当时的东瀛并未向宋庭派出过使节,这只是一帮企图打着使节的名号来大宋行骗吃骗喝之举的东瀛流亡武士。
而最先揭穿这行人的正是镇国公主赵玟。】
【其实剧情发展到这里一切都还很正常,有人冒充外国使节这事虽然听上去有些奇葩但实在算不上有多稀奇。
毕竟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交流困难,再加上当时的东瀛已经闭关锁国多年,宋庭对于东瀛国内的情况知之甚少,若有人想要冒充使节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之后发生的一切却着实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
这帮东瀛浪人在冒充使节被揭穿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冒天下之大不为,悍然劫持了大宋太子!】
“什么!”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皇宫内外不少人都被天幕话里的内容骇到大惊失色。
尤其是赵祯,如果说原先他还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态在听天幕讲东瀛之事,这下就是真的坐不住了。
堂堂一国储君竟然被一群外邦匪徒劫持,还是在本国的国土,这事不仅骇人听闻,背后深意更是让人细思极恐。
能在暗卫的重重保护下劫持太子,幕后策划之人不仅要足够胆大,其身后势力绝对不容小觑!
而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团体在整个大宋都屈指可数。
所以,到底是谁?
是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宗室还是某些被损及了根本利益的文官?
罪魁祸首如今可在堂下?
一时间,无数猜测从赵祯脑海中划过,再看向台下众人时目光已不自觉带上了审视。
这一刻凡是被天子视线扫过之人皆感到背脊一凉,忍不住在心中祈祷。
虽不确定天幕接下来会说什么,只一点,可千万别把自己等人给卷进去了。
舒颜将身边人的神态变化收入眼中,或许就连赵祯自己都没发现,随着天幕的出现,他如今对待文武的看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不过对于未来好大儿被劫一事,出于某种直觉,她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这些人或许都想多了。
【对,你没有听错,堪称古往今来最离谱的绑架案发生了。
几个骗吃骗喝的异国毛贼居然就这么越过重重守卫绑走了一国太子不说,还就这么掠过重重追兵,大摇大摆地带着人数远超自己数倍的人质安全退回母国。
不得不说,这放在整个劫匪界都是相当炸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