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舒大富宋仁宗 本章:第204章

    如今,大宋迎来了第四位君主。

    从之前的种种准备来看,也是个决心北伐的,更何况这次还是辽国率先撕毁的盟约,都不是你想不想打的问题了。

    这让大宋上至群臣,下至百姓都担忧无比。

    没办法,实在是过往失败的经历太过惨痛。

    不可避免的,又有人生出了怯战情绪,提出了可与辽国议和。实在不行的话,应了辽国的和亲也不是不可以嘛。

    公主身为皇家女儿,生来享受着泼天的富贵,如今大宋有需要,公主心怀大义,想必定不会推辞。

    哟呵,这是连道德绑架都用上了。

    赵玟冷眼看着站在朝堂上侃侃而谈,一脸正义的某官员,无声地笑了。

    起身出列道:“父皇,儿臣觉得傅大人言之有理。”

    不顾被她一句开场惊呆的众人,赵玟接着说道:“只是儿臣觉得和亲可以,但不如换一种方式或许更为有效。”

    赵祯目光冷冷地从那位提议和亲的官员身上扫过,再看向赵玟时才恢复了温度。

    他知道自家大闺女不是无的放矢的人,更不会是畏惧辽军,她之所以这么说必然有她自已的道理。

    “我儿不妨说来。”

    “自古以来公主和亲是为了什么,不用我多说,想必在座的各位也心中清楚。然而福康妹妹已经身有婚约不说,且自幼身子孱弱,估计......”

    后面的话不用继续往下说,众人也能脑补出来。

    自幼娇生惯养,身娇体弱的公主估计刚到辽国还没来得及扎下根来,人可能就先没了,那这和亲对他们大宋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本宫也是父皇的女儿,身为大宋的公主,愿意为了大宋担负这项重任。”

    赵玟说得大义凛然,朝臣中立马有人面露欣慰之色,这些人大都是反对和辽国开战的。

    此刻他们看向赵玟的目光充满了赞赏,仿佛这个在他们眼中一向顽劣的大公主这回终于做了件堪为女子表率的事情。

    “只是......”

    一个“只是”让这部分人刚刚放到一半的心不可避免地又提了起来。

    “还希望父皇在儿臣的嫁妆上能够有所宽佑。”

    呼~

    原来就是为了嫁妆,将心重新放回原地,随即就是心中嗤笑。

    镇国公主又如何?到底也只是女子。

    亏他们之前还被对方那诺大的声势搞得担心不已,又是开府,又是参政的,甚至连倭国的事情里也有她的参与。

    他们还以为大宋也要出个不甘寂寞的太平公主或是武皇之流的人物了呢,原来也不过如此。

    不就是嫁妆吗?!

    给!给!给!!!

    就连一些原本就坚持反对女子参政的顽固派大臣此刻也是心头一松。

    在这些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范仲淹、韩琦等少数知情者却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然而下一刻,原本还觉得大有可为的议和派大臣却笑不出来了。

    “儿臣听闻辽国乃虎狼之地,且国内治安一向令人担忧。此去和亲路途凶险,一路上更是危险重重。

    为了儿臣能顺利抵达辽国上京,还望父皇能给儿臣十万大军作为嫁妆。”

    第476章

    决议北伐

    哗~

    好家伙,十万大军做嫁妆,这是去联姻的,还是去寻仇的?

    “官家,臣愿护送公主北上。”

    文臣这边刚炸锅,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武将那边立马就有人站了出来,态度相当之积极,像是去抢着赶集似的。

    笑话,文官那边不知道大宋军队如今的战力,他们这些高品武官心里还能没数吗?

    别的不说,光那些由宁远子带头研发出来的火枪火炮,其威力一旦开打,在战场上绝对能形成碾压。

    而这些大杀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宋可没少囤积,打一场大型战役已经绰绰有余。

    只要将领不胡乱指挥,简直就是白捡的军功,哪个武官能不动心?

    对于大公主再明显不过的提议,他们用脚也知道该怎么投票。

    至于说镇国公主只是个女流之辈且没有指挥大规模战争的经验?

    嗨,问题不大,这不是还有他们吗?!

    想到这一点的人很多,一时间,朝堂上不少武官都开始吵吵嚷嚷了起来。

    “滚你个刘大头,一把年纪的人了,怕是连上马都困难了吧?护送公主北上的差事,还是交给末将来吧,末将不怕辛苦!”

    “谁说的?老夫到现在还一顿能吃下三碗干饭呢,提枪上马也是不在话下。官家,老臣愿为公主陪嫁!”

    “我、我、我,末将也愿为公主陪嫁!”

    看着底下这群半点碧莲不要,甚至已经开始争着抢着要给公主当陪嫁的武将,赵祯无语地抽了抽嘴角,连忙出声喊停。

    略过那个玩笑似的和亲提议,迅速为此事下了定论。

    “和亲之事无需再议,宋、辽两国早有盟约在先,此次是辽国率先撕毁盟约,大举叩边。既如此,我大宋也没有退缩之理。”

    那就是要开打了,而且还不是单单守城那么简单,这一次赵祯的意思很明显,第一次将坚定北伐的态度摆到了明面上。

    “官家不可啊!”还有大臣试图劝说。

    辽国不同于西夏那等新生势力,对方的国土并不比大宋小,而且建国已久,又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养马之地,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从太祖、太宗一直到先帝,大宋接连三位帝王都在辽国身上碰了个头破血流,他们很难不担心若是此次一旦开战,大宋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

    北伐收回燕云一事,还是徐徐图之为好。

    其实认真说来,这些人的顾虑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也不是所有反对北伐之人都是出于怯战。

    只是由于信息差的原因,才让他们错过了真相。

    然而下一刻,所有反对的话都被一大片的“臣附议”给盖了过去。

    抬头一看,这才发现,站在前排的一二品大员竟然有超过九成都投了赞同票。

    而这些人背后又各有势力,他们的意见,再加上皇帝的决议,至此,宋辽之间已经再无除了战争外的第二种可能。

    定下了与辽国开战的基调,接下来就是关于北伐的主将人选了。

    如今随着辽军南侵,边关战事打得如火如荼,但主要还是以打防守战为主。

    从边关目前传回的军报来看,大宋这边的战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边关守将非但抵挡住了辽军的攻势,没让对方对边境百姓造,甚至还隐隐占了上风,可见这些年来朝廷的准备没有白做。

    然而这些守边将领最多也就是做到这一步了,他们擅长的是防守,想要攻入辽国,全面北伐却是痴人说梦。

    关于这点,朝堂上也是争议了许久。

    有人提议,若朝廷决议北伐,那便让狄青领军,毕竟从过往的战绩来看,狄青确实可以说是仁宗一朝最有领兵作战之能的将领了。

    也有人提出可以安排几个懂军事的文臣,毕竟文臣领兵也算是大宋的传统。

    当然,太子和镇国公主也提出了自已愿带兵北伐的意愿,然而却被几乎所有人都给华丽丽的无视了。

    这次便是连范仲淹、欧阳修他们这些知情人土也没有再明确地表示支持,在他们看来两位殿下虽然前世能耐滔天,然而那到底只是前世,这辈子还剩下多少本事真的很难说。

    万一前世牛逼哄哄,这辈子拉稀摆带了怎么办?

    他们是真的不敢赌。

    几方争来争去,短时间内谁也说服不了谁。

    直到--

    朕要御驾亲征!

    众臣:“......Σ(っ

    °Д

    °;)っ!!!”

    来了,来了,又来了!

    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感觉,难道官家也要走上他祖宗们的老路了吗?!

    陛下万万不可啊!

    这下整个朝堂是真的炸了。

    没办法,当初太宗皇帝高粱河一战直接封神已经把他们弄怕了。

    都说孙子像爷爷,当今身为那位车神陛下的亲孙子,要说他有领兵之才,谁信啊?!

    万一要是再受个伤,或是再来一次驴车漂移,那大宋怎么办?

    脸还要不要了?!

    再说句不好听的,您老人家的驾车技术还未必比得上那位呢!

    太子殿下如今也才十多岁的年纪,都还没有大婚呢,万一您要是有个不测,太子殿下贸贸然登基,就不怕主少国疑吗?!......

    当然,这些顾虑大臣们是不会说出来的,但表达的意思也大差不差。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官家你想要北伐可以,我们可以勉为其难地支持你。但你想要御驾亲征,做梦!

    我们宁愿让太子殿下和镇国公主这两个毛头小子去,也不会让你去的,你就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看着底下一个个哭得跟死了爹妈似的文武大臣,天子隐下嘴角的笑容,装作无奈妥协的样子。

    “罢了、罢了,看样子朕此生注定与战场无缘了,好在我儿勇武,既如此,那便让太子和镇国公主代替朕亲征吧。”

    众臣再次沉默。

    看样子这次皇家不去个人官家是不肯罢休了是吧?

    比起文官的百般不愿,武将这边对于太子和镇国公主随同北伐这件事的接受程度倒是高上不少。

    毕竟哪怕不看他们在倭国搞出来的事情,从小到大两位小殿下都没少在禁军里厮混。

    禁军的一应训练包括偶尔的出兵剿匪他们也都有参与过,因此在座的高位武将对于两位小殿下的行伍水平多少心中有数,最起码不是会在上了战场后瞎指挥的那种。

    那就没问题了,总比真的让官家去好,搞不好那才是灾难呢。

    于是乎,在一众文官看叛徒的眼神中,武将们接二连三站出来表示了支持。

    当然,他们主要支持的对象还是赵政这个太子,镇国公主在他们看来只是顺带的。

    不过这也够戳文官们的肺管子了,当即有几个忍不住和武将们对骂了起来,那他们谄媚上意,怂恿太子带兵出征。

    武将们也不甘示弱,立马骂了回去。骂他们自已软弱,就以为国朝太子也和他们一样。

    就这样,双方在朝会上你来我往,一个个骂得脸红脖子粗。

    让当事人父子三人看了好一通热闹,最后还是天子一槌定音。

    第477章

    准备

    令狄青为主帅,太子为辅,主导此次北伐事宜。

    镇国公主为偏将,而其余像是柳泽等新生代以及一些颇有能为的老牌将领则是或为先锋、或为偏将,都各有安排。

    一通认命下来,被点到名的兴奋不已,而没被点到的如何失落不甘且是不提。

    但饶是如此,那些没能赶上北伐趟次的武将也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无论如何,既然他们被留在了朝堂,那就定要盯好那些文官,绝不能让他们给太子殿下的北伐拖后腿。

    打从心里,武臣们就对打小就喜好武事,且看中他们这些武臣的太子殿下有着无限的好感。

    而且武臣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只要北伐一旦功成,他们这些武将的地位也必能有所上涨。

    因此不管是于公于私,他们都决定了,接下来一定要盯死那些文臣!

    这一刻,所有文臣都觉得背脊一寒,却不知这股寒意从何而来,只觉得武将们这会儿看他们的眼神都怪怪的。

    下朝后,赵政兄妹没有立即随着武将们一起离开,而是伴着范仲淹等人一起往外走去。

    “先生、诸位相公,等春分后大军开拔,朝中之事就要靠诸位相公操劳了。”

    “两位殿下放心,老臣等人绝不会让其他人拖后腿。”

    范仲淹、韩琦、吕夷简等人听出了赵政的话外之意,都是一脸郑重。

    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对于一场大战来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北伐可以说是堵上了大宋国运也毫不夸张,他们绝不允许有人在这个时候兴风作浪!

    几人眼中纷纷闪过寒光。

    在得到了几位大佬的保证后,赵政兄妹二人马不停蹄地去了枢密院,此次参与北伐的武将们都已经等在了这里。

    枢密院的正堂上挂着一张巨大的北境全图,这张图也是由赵州倾情提供。

    虽然赵政他们早已经从舒颜那里得到了更为详细的地图,然而那图的来历不好对外说明,所幸赵州提供的这张用起来也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兄妹两人走近时,一众人正围在地图前争论不休,连他们的到来都没有发现,还是坐在上首的狄青率先注意到两人的身影。

    “殿下......”

    赵政挥挥手,制止了一群人的行礼,直接开门见山道:“诸位无需多礼,等军械筹集完毕,大军立马开拔,时间有限,咱们就直接说正事。”

    “是。”众人纷纷应声。

    接下来,赵政和赵玟兄妹二人就大军出发之前的种种准备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道理世人皆知。

    但如今的大宋已经不需要粮草先行了,这些年来朝廷一直在做准备,有粮食源源不断地汇入到围绕着边关的几座大城中,以待今日。

    这次大军开拔唯一需要带的辎重,除了一路上土兵在行军路上所需的口粮,便是火枪、火炮这类的新式武器。

    之前出于保密,也有要给辽军猛不丁来一下子的想法在里面,所以最初朝中诸公一致决定,暂时将火枪火炮的事情瞒了下来。

    仅限于边关的高层守将知道一二,底下的土兵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这么做固然有好处,能打辽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坏处也很明显。

    那就是边关的土兵们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专业的火器训练,等拿到武器后必定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上手。

    所幸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其实哪怕没有赵州的参与,火器在此时也已经有了雏形,并开始少量地运用在军队中,只是此时的火器无论是火药配方还是造型都较为原始。

    早在太祖时期,当时的兵部令史冯继升就提出了火箭法。

    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镞射出,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一直到如今,因为大宋与周边国家的战争接连不断,从而促使了火器的迅速发展。

    渐渐的催生出诸如火箭、震天雷、突火枪等火器,火箭更是已经成为军队中的必备兵器。

    只是受限于生产工艺以及火药配方的原因,这个时候的火器无论是质量还是杀伤力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杀伤力不大倒还在其次,时不时的炸膛才是真的要人命,再加上兵器监的偷工减料,有时候产出的火器连大宋的土兵自已都不敢用。

    生怕枪没打到敌人,就先把自已给炸了,那就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重金求子后,我靠崽上位了》,方便以后阅读重金求子后,我靠崽上位了第204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金求子后,我靠崽上位了第204章并对重金求子后,我靠崽上位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