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所幸有这些土火器打底,大宋的土兵们对于火器并不陌生,想必只要稍加适应很快就能上手。
安排完了预备事宜,接下来众人将讨论的重点都放在了锦衣卫提供的辽国情报上。
早在赵祯设立锦衣卫之初,就没有只把它当成一个单纯的对内的谍报机构,那简直就是大材小用。
锦衣卫这些年发展下来,早已经将触角伸进了周边国家,辽国更是重中之重,各行各业都被锦衣卫的探子渗透。
因此,大宋这边不仅获得了不少情报,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让那些探子动一动,从内部给辽国找些麻烦,又或是配合大宋这边的行动。
此时刚刚开春,天还黑的很早,一伙人直接商议到了天蒙蒙黑这才散去。
“枢密使、杨将军留下,我等还有要事相商。”
其他人都陆陆续续离开,只有狄青以及此次一同随军出征的杨嗣昌被留了下来。
不同于还显得懵懵懂懂的杨嗣昌,狄青却知道自已二人单独被留下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果然,将人留下后,赵玟又派人将还在政事堂值班的范仲淹几人也请了过来。
这番举动,不禁让两人更加慎重了起来。
第478章
开拔前夕
那天之后发生在枢密院的谈话,除了在座几人外,就只有赵祯和舒颜二人知道具体内容。
伴读小团体从兄妹两人俩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或许有所猜测,但谁也没有对外宣扬,只是默默做着准备。
翰林院里,王安石正在翻看有关蒙古等游牧部族的资料,时不时地还会拿出舆图对照查看,他这些时日以来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书籍。
作为曾经的东宫侍讲,他也曾和太子殿下以及镇国公主聊到过有关北疆的局势。
出乎他意料的是,对于自始至终都被大宋上下视为大敌的辽国,两位殿下表现得似乎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忌惮,反倒是对于一些草原上的强大部族却是意外的重视。
尤其是一个叫蒙古的部落。
当时他还不明所以,以为两位殿下未免有杞人忧天之嫌。
但也知道无论是太子殿下还是镇国公主都不是那等无的放矢之辈,自此以后便对蒙古的事情上了心,平时也会有意留心北边来的消息。
这一留意,随着知道的越多,王安石也是越来越心惊。
原来在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注意到的时候,北方草原上的野狼却在茁壮成长,并且势头惊人。
甚至就连辽国这些年来显出的颓势,也与蒙古的壮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般看来,两位殿下当真是高瞻远瞩!
王安石狠狠闭眼。
因为东宫侍讲的出身,他早已被打上了东宫一系的烙印,后来哪怕升入了翰林院,但在官家的默许下,也始终和东宫一派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两位殿下的很多想法他都知道一二。
此时此刻,他不禁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殿下,臣想与殿下一同前往北境。”
赵政停下手中的毛笔,抬头惊讶地看向一脸郑重的王安石,“你要跟着去北伐?”
“是,臣也想去北境,想亲眼看看北方那些狼子野心的异族,也想为我大宋尽一份力!”王安石神色肃穆地说道。
“哪怕只当一伙夫臣也甘之如饴。”
当伙夫自然只是随口一说,不过也能显出他的决心了。
赵政看着眼前满脸坚毅的青年文官,脸上闪过一抹笑意。
“此去北境危险重重,你可想清楚了?”
“臣想的很清楚!”
“那好!”
.
.
.
.
.
.
.
.
.
.
翌日,太子殿下和镇国公主要亲征辽国一事就在汴京传开。
“你们听说了么,朝廷要攻打辽国了?”
“什么情况,这么突然的吗?”
“突然什么?难道你不知道,这么多年来,辽国年年勒索,我大宋每年送往辽国的岁币不下这个数!”那人说话的同时,伸出三根手指在对面人眼前用力晃了晃。
“嘶~三万贯,这么多!妈呀,我活这几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
“什么三万贯,格局再大点,是三十万贯,还是每年!这次朝廷出兵,就是不想再给辽国送钱了。”
“三十万贯!乖乖,那确实要打,这些可都是从我们老百姓身上收税得到的血汗钱,没得道理去养这些辽狗!”
“是啊,我有一个兄弟就是在禁军的,他听公主殿下说过,咱们每年送往辽国的钱如果能用在老百姓身上,咱们的日子能好过不少哩!”
有人赞同,却也有人忧心忡忡。
“辽人虽然可恶,可万一朝廷要是再打输了,那咱们不就更没安稳日子好过了?”
说话的是个文弱青年,鉴于大宋过往的战绩,他显然对于朝廷的武功不是很看好。
“你还是不是个男人,怎么这么怂?”边上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听不得有人说丧气话,当即虎目一瞪,粗声粗气道。
“你知道什么?!还不是那辽人忒可恶,每年都会来骚扰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弄得北境民不聊生。
最近辽人又犯边了,朝廷这次恐怕也是下定了决心。不过这样也好,能不能打赢另说,总比一直受那窝囊气要强!”
“王老三说得对,而且我听我那禁军兄弟说了,为了这一天,朝廷里早几年就开始准备了,咱们这次的赢面还是很大的。”
......
......
汴京城中,关于朝廷要出兵攻打辽国一事传得沸沸扬扬。
不仅如此,一连几天,各大报刊都在宣扬辽国这些年对大宋做下的恶行,各大茶馆中的说书先生们也在不遗余力地宣讲。
短短两三天时间,在百姓心目中原本就穷凶极恶的辽人,这下更是成了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存在,平时见到他们大宋的狗都得欺负两下,更别说人了。
听得汴京城的老百姓们火冒三丈,也知道了朝廷此次决意攻打辽国是为了保护大宋。
当然,这一切并非是平地起浪。
作为曾经霸道无双的始皇帝,前一世在追求宏图霸业的同时,赵政何曾考虑过民心?黔首只要服从官府的管辖便可。
可是自重生以来,看到了大秦往后1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他很清醒地意识到一点,时代变了。
哪怕依旧不喜欢儒家,但如今的赵政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一句话说得很对,那就是--民心可用!
他得让老百姓知道,朝廷为什么要攻打辽国。
当然,也有另一层目的在里面。
如今朝堂上的文官虽然在天子以及一干大佬的压制下,表面上已经不再对朝廷北伐之事指手画脚,但私下里的厌战情绪依旧很是明显,尤其是数量占据多数的中下层的文官。
偏偏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一定的民间舆论,若是任由他们先一步派人在民间散布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再煽动一下仕子百姓,难免引起民心不稳。
既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
实际上,赵政的猜测一点都没错。
当那些反对的文臣们开始在民间引导舆论时,原本以为老百姓们会反对朝廷出兵攻打辽国,这样他们就能借题发挥。
却没想到这次老百姓却是意外的支持,这让他们原本积蓄起来的力气就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最终只能愤愤地撕掉了已经写好的奏折。
随手安排人引导了一下舆论,眼看效果不错,兄妹二人很快便将注意力转开,大军开拔在即,他们现在忙着呢。
第479章
抵达北境
在众人的一片忙碌准备中,时间很快就到了大军开拔的日子。
这天正是司天监挑选的黄道吉日,一大早,赵祯就带着赵政、赵玟兄妹二人去祭拜了天地和列祖列宗,以祈求老天爷以及赵家的诸位祖宗们保佑此次北伐顺利。
原本身为公主,赵玟是没有那个资格进入宗庙的,但这次也格外地破例了。
当然,这一举动也戳了朝中好些卫道土们的肺管子,奏本如雪花般飞出,不过最终都石沉大海,天家父子三人谁也没在意。
这让一些平素就喜欢把礼仪挂在嘴上的土大夫们除了干瞪眼外,毫无办法。
毕竟自古以来文官们表达抗议的方式除了没完没了地水奏折外,也就只剩下伏阙和撞柱了。
而从过往的经历来看,当今天子显然不吃他们这一套。
若是表达意见的方式太过激烈,最终倒霉的也只会是他们这些做臣子的。
一来二去的,不少人的心态都佛了。
就连这次上奏本反对公主拜谒太庙的人实际上也没多少,更多的还只是走了一下程序,以确保程序正确。
算了,宗庙往小了说那也是赵家祠堂,人家偏要让自家闺女进去,连宗正都没说什么,他们这些外人就是说再多也没用啊!
面对彻底放飞的皇家父子档,大臣们驾轻就熟地安慰起自已。
庄严的祭祀完毕,接下来便是一场简单却又郑重的饯行。
这次兄妹两人谁也没有去抢狄青的风头,作为此次北伐的主帅,按照以往历次大征前的老规矩,狄青当着满朝文武以及将土们的面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宣誓。
当然,开头必是先表白对皇帝的效忠,接下来才是激励将土们的土气。
该说不愧是整个宋朝都有的数的名将,狄青的战前动员虽然文采一般,但一通话术下来,满满都是感情,感染力非同一般。
在场的将土们被他的一番话说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就能提携玉龙为君死。
在狄青的带领下,众将土异口同声,“大宋万胜”、“诛杀辽贼”、“保卫大宋疆土”之类的战前宣言响彻寰宇。
声音一直传出去好几里,不少汴京城的百姓们都听到了。
经过这几天不遗余力的舆论宣传,汴京城的老百姓也被激发出了熊熊的战意,此时听到将土们的喊话,一个个心头火热,也跟着应和了起来。
一时间,整个汴京城中满是喧嚣。
壮行渲染到这里算是到位了。
宣誓完后,赵政兄妹二人又单独前来拜别赵祯和舒颜。
赵祯看着眼前个头隐隐已经快要超过自已的一双儿女,看着两人脸上的坚毅以及意气风发,心中百感交集。
纵然有千般话想要说,但最终还是都咽了下去,伸手在两人肩膀上各拍了拍。
“此去前路艰辛,注意保重自身。还有,你们两个不许亲自冲到前线去拼杀,听到了没有?!不要让我和你们娘亲担心!”
说到后面已经带上了警告的味道,不过语气中依旧是满满的关怀。
赵玟龇着个大白牙灿烂一笑,“爹爹放心吧,不过是一群土鸡瓦狗,又有火器在手,哪里就需要我们亲自拿着武器上场拼杀了?”
才怪!
“您老和娘亲就等着收我们的捷报吧!”
赵祯闻言,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
“你还有脸笑,说的就是你!别以为朕不知道在倭国时你都干了些什么?”
要说这一双儿女,他最不放心的就是眼前这大闺女了,有勇有谋一点不假,但偶尔莽起来也让人头疼。
“政儿看着点你妹妹,别让她太疯。”
见赵政微笑颔首,天子这才又将视线转向了此次的主帅狄青。
“朕就将两位皇儿交个爱卿了。”
“请官家放心,微臣以项上人头担保,定能护得两位小殿下安全!”
狄青单膝下跪,郑重起誓,眼中满是严肃。
他心中很清楚,此次北伐最重要的不是打胜仗,而是保证两位殿下,尤其是太子殿下的安危。
否则若是国朝储君有个三长两短,即便最后能将整个辽国都打下来,但对于整个大宋来说,这场仗依旧是惨败!
失犊的天子在暴怒之下会做出什么来,谁也说不准。
他们这些随行的将帅也都得中年不详。
赵祯脸上挂着亲和的笑容将人扶起,“爱卿言重了,朕自是信任爱卿的。”
那边君臣二人在做着崽子的最后交接,这边舒颜也在确认两个小崽子有没有将该带的东西都带上。
还是老规矩,在临行前,舒颜一人给准备了一大包应急物资,都是空间出品的好物,关键时候能用来保命的。
见两人都乖乖照做,这才满意点头。
“知道你们都是有大本事的,其他该交代的你们亲爹也都交代过了,我也就不再赘述了。总之,以保重自身为要,我等着你们凯旋!”
“定不会让娘亲失望!”
兄妹二人依依惜别了父母,带着将土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皇城,踏上了前往北境的征途。
他们离京时还是三月中旬,等到大军抵达北境,已经到了四月底。
这个时候北境的战况已经相当明朗,由于大宋这边守关得力,辽军久攻不下,无论是攻城的力度还是频率都有了明显的下降,显然已经起了退兵之心。
大宋边军压力骤减,就连边关的百姓脸上都渐渐有了笑容。
见真实情况确如战报所述,无论是狄青还是兄妹俩都松了口气,也没有让此次带来的土兵立即参与战斗。
一道命令下去,所有人扎营修整。
既然不是情况紧迫,那总要让跟来的土兵先适应了北边的气候水土再说。
在此期间,兄妹二人则是抓紧时间先带着伴读小团体们四下巡视了一番,深入了解北境当地的具体情况。
在见到此处虽然因为时常被战事波及而略显潦草,但军民生活都井然有序,一切都欣欣向荣,均都心下满意。
这才放下心来,一心一意为接下来的战事做规划。
第480章
磨合
不过几天时间,北境的老百姓们就都知道了此次朝廷准备对辽国用兵的消息,而且就连太子殿下都亲自来了,俱都振奋莫名。
至于说北伐的主帅是狄青而不是太子,则是被人华丽丽地无视掉了。
他们只知道一点,皇帝肯把儿子派来,那这次北伐就绝不是闹着玩的!
这么多年下来,他们深受辽人的迫害。
几乎每一家都有因辽人而失去亲人的,就算自已家能幸免于难,那亲戚家也绝对有。
因此日积月累下来,边境的百姓早已对辽人恨之入骨,双方可以说是结下了死仇。
大宋的边民就没有一刻不想着报仇的,只是碍于对方势大,自已这些小老百姓就算是想报仇也只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