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他觉得玟儿年纪还小,还不到考虑终身大事的时候。
二来她从小便和政儿一起读书上课,和东宫那几位伴读的小郎君走得近些也很正常。
但这会一想到要给赵玟选驸马,他还是第一个就想到了范纯粹他们几个头上。
组织了一下语言,好半晌后才问道:“玟儿有没有跟你说过她有什么心仪之人?”
舒颜:“......”
啊这......
这要她怎么说?
说实话,对于闺女的感情生活,她自已也好奇着呢。
通过舒颜的观察,就赵玟身边的那些小伙伴,她觉得范纯粹应该是对自家闺女有点心思的,但自家大闺女是什么想法还真的很难说。
别人只知道自家大闺女是女版那位的转世,虽是转世之身,但投胎之后就是新的个体了,与之前再无瓜葛。
但舒颜是知道内情的,自家闺女可是带着记忆重生的,不管装的多好,但本质里还是原先那个人。
想想闺女上一世的情史,不仅口味广泛,而且渣的明明白白。
摆明了就是一个标准的,受到三夫四侍教育的封建女帝做派。
这辈子你要她对着一个男人从一而终,怕是不太可能。
况且赵玟心中有大志,注定不可能和这里的女子一般以家庭为重,做丈夫背后的女子。
如此这般,范纯粹他们这些伴读团出来的,怕是就不太合适了
“她倒是什么也没说,改日再问问吧!”舒颜随口敷衍道。
“问什么?”她话音刚落,身后便有一道女声传来,是赵玟来了。
“我们在说你的婚事呢,你爹爹问我,你有没有什么喜欢的小郎君。”
舒颜半点都不含蓄,直截了当地就说了出来,倒把赵祯都给惊到了。
他不赞同地看了舒颜一言,又赶紧向赵玟看去。
却见她神色如常,脸上一点也没有时下未婚小娘子被谈及婚事时的娇羞,一屁股在舒颜身边坐下后,撕下一块羊排就开始啃。
赵祯等了半天也不见她说话,便试探着问道:“玟儿觉得范相公家的四子如何?”
范仲淹家的四子?
赵玟啃羊排的动作停都没停。
那不就是范纯粹吗?
“做事踏实,有成算,人也聪明,挺好的。”
赵祯脸上闪过笑意,但紧接着他又想到了什么,接着问道:“那狄咏呢?”
“有大将之才,且为人谦虚谨慎,假以时日,必能有所作为。”
这会儿赵祯已经感觉到不对了,他脸上的笑意渐渐变淡,但还是不死心,“那苏轼如何?”
“看得出来,挺有才华的,就是脾气太轴,恐怕不是很适合官场。要是一直死性不改,早晚有一天被贬到琼州去吃沙子。”
赵祯:“......”
这点倒还真让她说对了,但他要是到现在还看不出来大闺女这是在和自已打哈哈,那就真的是白搭了。
头疼地揉了揉额角,看着依旧吃得喷香的赵玟,他故意板了板脸,“认真点,我们在说你的终身大事!”不是在问你谁适合当下属。
赵玟耸耸肩,“我说得很认真啊。”
“还有,爹爹,我现在真的还不想成亲,你如果想要相看,那就先去帮福康妹妹相看吧!”
“范小郎君他们都是极好的儿郎,你就当成一个都没看上?”赵祯还是不死心。
赵玟咽下口中的食物,又喝了口果饮解解腻,这才很坦然地说道:“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以后不管是跟着我还是跟着阿政都是要大用的,如此便不适合了。”
到底哪方面不适合赵玟没有明说,但舒颜秒懂。
这就好比后世的办公室恋情一样,有些人是很忌讳将工作和个人感情混淆到一起的。
赵祯应该也想到了这一点,兀自嘀咕了几句可惜,便转而又提了另外几个他觉得不错的人选。
作为一个资深颜控,赵祯对于那些长得好看的朝臣子嗣也是有些印象的。
他大底也知道自家闺女在看脸这方面大概率是随了自已,因此提出的这些人选大都容貌不俗,且家中还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端的是一片慈父心肠了。
只舒颜觉得父女两个如今的情况看着实有些不对劲。
一个卖力推销,嘴上介绍着一个又一个环肥燕瘦......啊呸,是丰神俊朗的小公子。
另一个听得兴致勃勃,脸上满满都是感兴趣的神情。
果然,下一刻--
赵玟挂着贼兮兮的笑容,一把凑近赵祯,
“爹爹,我记得你以前就说过,作为爹爹的女儿,我们理应享受最大的尊荣,是也不是?”
赵祯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点了点头。
“那其他公主有的,我是不是也可以有?”
赵祯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再次点头,“那是自然。”
赵玟,“那爹爹,女儿是否也能享受一下山阴公主的快乐?”
第474章
刻薄婆婆
赵祯被女儿的雄心壮志弄得一时语塞,愁得一晚上都没睡好,不停地在床上翻来覆去烙煎饼。
一来二去,倒把舒颜的睡意也给弄没了,气得她直接上脚就踹。
“你干什么,还睡不睡了?”
赵祯被踹了一脚也没生气,只是再次忧愁地叹了口气,
“阿颜,你说,我们到底应该给玟儿找个什么样的驸马才合适?对方最起码也得是个大度能容人的,不然以后玟儿恐怕就得家宅不宁了。”
舒颜听着他语带忧愁地碎碎念,没忍住直接笑出了声来。
“你笑什么?”赵祯有些不满。
自已在这里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发愁,舒颜这个当娘倒好,不跟着一起想办法,居然还有心思看笑话。
舒颜兀自乐了一阵后才止住笑意,“没什么,只是......官家,你有没有觉得你现在的语气好像那些日常挑剔儿媳妇的刻薄婆婆?”
说着说着,舒颜就又想笑了。
“刻薄婆婆?!”
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评价自已,赵祯在愣了一会儿后也是气笑了,转身逮着舒颜就要给她一点颜色瞧瞧。
突然胳肢窝被袭,舒颜自然也是不甘示弱,立马着手反击。
两人一来二去,又是在同一张床上,渐渐的,就真的带上了颜色。
第二天舒颜神清气爽,面色红润,再反观某人,起床时还下意识地揉了把腰。
舒颜见状,好心情地吹了声口哨。
赵祯往外走的脚步一个踉跄,侧头狠狠地瞪了低眉敛目,仿佛什么也没发生的张茂则一眼。然后离开的脚步更快了,好像身后有什么在追。
张茂则:......11(;07Д`11)
不是,这又关我什么事?!
但想想官家如今的年纪,张中官觉得自已仿佛发现了什么,心中暗暗打定主意,回去后还是去找一找宣太医吧。
事后,舒颜将赵祯想给他们寻摸亲事的事情和两个孩子都说了一声,主要还是不知情的赵政。
结果不出所料,好大儿对于娶谁并不是很看重。
上一世他直到驾崩都没有正妻,这辈子就更是无所谓了。
对他而言,太子妃只要安分守已,能帮他打理好后宅便可,于是干脆将事情都全权交给了舒颜。
“还是娘亲选吧,儿子相信娘亲的眼光。”
听听、听听,这甩手掌柜当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舒颜自已要娶媳妇儿呢。
不过她也没有推辞,毕竟不管怎么算,这事最后也只会落到她这个当娘的头上。
至于赵玟,这丫头明摆着是不想嫁人的,舒颜也就懒得管了。
在和赵祯通过气后,舒颜想了想还是决定举办一场马球会。
当然,也不单单是邀请女眷,毕竟马球会向来都是大宋上层贵族的相亲场所。
“这个提议不错。”赵祯这段时间对于自已好大儿和大闺女的婚姻大事也是操碎了心。
福康的驸马人选他已经有了眉目,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与福康年龄相当,无论是能力还是品性都是绝佳,上一世更是一路登上了宰相的高位。
且家庭关系简单,除了有个不省心的哥哥外,就没什么其他糟心事了。
就连后院都干净的很,终其一生也只有一妻相伴,这简直就是再合适不过的女婿人选。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苏辙长得眉目清俊,气质文雅。
因为和太子他们私交不错,之前也没少进宫。
无论是苗氏还是福康都见过,对他也都满意的很。
只要苏家那边没问题,再找个合适的时间,赐婚便可。
所以绕来绕去,最麻烦的还是两个大的。
对于赵政兄妹,赵祯总是拿不出强势的态度来。
有他们小时候自已没有陪伴在身边的亏欠心理,再加上两人身上莫名沉稳可信的气势。一来二去,在面对兄妹二人时,他便下意识多了几分纵容。
丰裕侯要举办马球会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汴京。
汴京城中的高门显贵们都是人精,从天子最近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他们立马就猜到了,这恐怕是丰裕侯要给太子相看太子妃了。
对于这位太子,可没有人敢小看。
不仅是因为他储位稳固,还因为他本身展露出的能力。
因此不少大臣以及勋贵都希望能与太子加强联系,这种联系没有什么能比联姻更紧密了。
于是在这一次的马球会上,汴京几乎所有能够得上品级的人家都带来了自家的未婚女儿。
当然来的也不仅是小娘子,家中的未婚儿郎也是要一起带来的,不然意图就太过明显了。
舒颜和升国长公主赵姝坐在上首,看着底下一群少年少女骑在宝马上进行着一场场马球赛。
你来我往,当真是贯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一个个都在不着痕迹地展现自已,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
“年轻真好啊!”
坐在她身边的赵玉姝“噗呲”一声就笑了出来,
“我看咱们这里最没资格说这话的就是你了,你是多久没照镜子了?你这模样看着可比下面那些小娘子还要鲜妍明媚得多。”
赵玉姝刚和柳泽定下婚约,还是赵祯赐的婚,婚期就定在下个月。
不管从哪方来说,她和舒颜母子的关系都更近了一步。
因此尽管忙碌,但这场马球会她还是抽时间过来了。
坐在另一侧的魏氏也就是狄青的夫人听到了两人的对话,也笑着说道:
“丰裕侯的气色当真是好,下面那些二八年华的少女都比之不及,不知可是用了什么保养法子?”
她如今的年纪比起舒颜来也只不过大了八九岁,然而两人坐在一起看上去竟像是两辈人似的,出于女子的爱美之心,这才忍不住有此一问。
另外几位夫人也都竖起了耳朵,目光灼灼地看向舒颜。
“倒也不是什么珍贵的方法,等结束后,我让人给各位夫人送过去一份。”舒颜态度温和。
其他夫人纷纷道谢。
接下来,又有不少人明里暗里地试探起舒颜的态度,也有夸赞自家儿女的,不过全都被舒颜含笑应付了过去。
整场马球会下来,愣是谁也没能摸到舒颜的心思。
就在众人准备再接再厉时,一道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汴京的宁静。
第475章
嫁妆
辽军叩边了。
怎么说呢?
这件事既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意料之中。
这些年来大宋的发展有目共睹,由此给辽国造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若说这还只是隐形的改变,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此远见,但外快的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么多年下来,辽国上到皇室,下到大臣贵族,早已被宋国数额庞大的“上供”养大了胃口。
突然少了一笔收入来源,这让所有人都感到了不满。
早就有人提出要给大宋一点颜色瞧瞧,这几年两国边境也没少发生摩擦,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保持在一个相对克制的状态。
但谁都知道,这种平衡早晚有一天会被打破。
对于辽国来说,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还是遏制宋国的发展,向南出兵都是早晚的事。
之前提出想要与大宋和亲,未尝不是一种试探,又或者说是想要以此迷惑大宋君臣。
而对于大宋来说,自后唐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人后,这就成了中原朝廷有识之土心中永远的痛。
燕云十六州是什么地方?
那不仅是对于中原朝廷来说难得的牧马之地,更是中原通往草原的门户,反之亦然。
大宋太祖当年就心心念念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虽然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攒钱赎买,为此还弄了个封桩库出来。最后才是武力征服,只可惜最后哪个也没达成。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上位,由于上位的途径不太体面,便想要通过收复燕云十六州替自已挽尊。
若是他能成功,别说上位手段不光彩了,就是当众弄死了他哥,那也依旧是一代明君!
然并卵,比起他哥赵大,赵二领兵打仗的水平当真是水到了天际。
关键是这人还相当的没有自知之明,总以为自已是军神附体,自信的不行。
明明没那个运筹帷幄的本事,却偏偏喜欢玩战场微操那套。
不管前头领兵的将领水平如何,都要根据他给出的阵图来作战。
将军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都需要先和他请示,在得到命令之后,前线的军队才允许调动。
兵贵神速的道理谁都明白,在这样层出不穷的骚操作之下,战争的结果理所当然的巴比q了。
不仅葬送了当时对于大宋而言难得的大好局势,高粱河一战基本上把太祖留下的精兵也全都给败光了,之后就更别提什么北伐了。
到了第三位皇帝真宗陛下,也就是先帝,直接来了个谭渊之盟,简直是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提也罢。
一而再再而三,几次三番下来,别说是皇帝了,就连大宋的朝臣们也渐渐丧失了对北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