嘚啵嘚啵嘚啵......
五花在舒颜耳边不遗余力地大声安利着,算盘珠子差点没崩了舒颜一脸。
明明还只是一颗没有具体面貌的小光团,但舒颜愣是从它身上看到了某位大总管的影子。
在统子的喋喋不休下,有那么一瞬间,舒颜竟然可耻的心动了一下下。
但这丝意动很快就被她压了下去。
事情要真像五花想的这么简单,总部那边早就开设万界旅游业务了,还能等到今天?
[建议很好,下次别建议了。]
天幕放出的惊雷太过炸裂,现场除了还有心情打趣的一人一统外,其他人的表情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尤其是文官群里,那气氛凝重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天子驾崩或许都未必有他们现在表现得这么悲怆。
别问,问就是慌的!
特别是那些平日里有事没事就喜欢写文赋诗暗戳戳内涵始皇暴君,用以借古讽今的酸儒们。
只要一想到有朝一日那位会成为自己的君父,他们便觉得眼前一黑,恨不得能够立马回到过去,掐死那个曾经嘴贱的自己。
拿谁举例子不好?
偏偏要用这位!
谁不知道始皇帝最是不待见儒生。
这要是......
再一想到对方“焚书坑儒”的名声由来,在场不少文官都是心下一虚,没忍住浑身一抖。
哎呀妈呀!
人若是转世重生的话,应该是没有前世记忆的......吧?!
不然那可就太吓人了!
相比起文官们的心事重重,武官席上的氛围则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他们哪怕没读过几本史书,也不知道太多的历史典故,但秦始皇和唐太宗的鼎鼎大名也还是听说过的。
最重要的是,这两位都是喜欢打仗的主,而且从来不会忌惮功臣!
以往被那些读书人排挤心里憋屈的时候,他们就不止一次幻想过,若是有幸生在这两朝,自己会如何云云。
当初没想到还真的有幻想成真的一天。
这比他们最早从天幕那里得知未来大宋武运昌隆,武人能够咸鱼翻身还要更加让这些武将感到开心。
【当然,若只是根据时间就得出以上推论未免过于武断,这点依据显然也站不住脚。
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盘点那些惊人的巧合。】
没错,天幕下有不少人暗暗点头。
虽然出于对天幕的信任,他们没有太过挣扎便相信了未来三位殿下的惊人来历。
但天幕若是拿不出足够的证明,显然很难让他们彻底信服。
待今日出得宫门,冷静下来后,多半也只是当做一桩后人戏谈。
事情过了,也就不当一回事了。
【按照三兄妹的排序,我们今天就先从宋世祖赵政开始说起!】
第528章
番外33
【赵政,相信不用主播多言,光从这个名号上大家也能猜到主播接下来要说的是哪一位。
没错,是他、是他、就是他!
我们的祖龙:始皇帝--赵政!
众所周知,秦始皇和宋世祖两人的名号相同。
不过,细细讲来,此赵政和彼赵政却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祖龙吗?
有人嘴上咂摸着这个霸气的称谓,暗暗心惊。
没想到后世之人对于始皇帝竟是如此推崇!
不过想到对方的功绩,又觉得这么叫也不是没有道理。
【在这里,咱们先来科普一个小知识。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女子用姓名,称姓不称氏;男子用氏名,称氏不称姓。
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姓姬名籍,因其先祖受封于项城,遂为项氏,故称项羽;
而先秦宣太后,也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芈姓熊氏,则是被称为芈月。
以此类推,秦始皇嬴姓赵氏,因其祖造父受封于赵城,遂以赵为氏,因而始皇帝被称为赵政。
而这一习俗到了后期却发生了变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瓦解旧贵族,西周贵族宗法制度基本结束,让姓氏再无贵贱之分。
平民也才得以有姓,故“百姓”一词也才成了天下平民的统称。
姓氏的统一标志着平民百姓地位的提升,在这一点上,始皇帝绝对是有功德于民的。
而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作《史记》,遂将姓与氏正式合二为一,后来人才不再有姓氏之分。】
原来是这样吗?
天幕下的百姓虽然没有听的很懂,但也大致明白了一点。
他们这些小民现在之所以能够有名有姓,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还多亏了千年前那位始皇帝。
光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就要承人家的情。
于是对于未来据说很可能是始皇帝转世,如今还没影的太子殿下,天幕下的大宋百姓先入为主又多了几分好感。
至于说始皇帝的暴君之名......
嗐,百姓们表示,这纯粹是想多了。
先不说他们读书少,压根不知道以前的皇帝都有谁、是啥名声,就光从天幕如此推崇的态度,想也知道这位秦始皇定是个了不得的皇帝。
起码.....
相比起他们大宋的几位先帝,绝对要强出不止一个档次。
宋驴宗、泰山帝......
啧!
这天幕可真够损的!
【说来也巧,我们的宋世祖早先随母姓,姓舒,全名舒政。直到后来认祖归宗,改随父姓,名字也从舒政变成了赵政。
两个相隔千年时光的人,又同为帝王,经历了姓氏变迁,却依旧叫同一个名字,光从这一点来看就是缘分匪浅。】
这话众人很难不赞同。
他们的这位未来太子若不是出生情况不同寻常了些,原本又是由母家抚养随了母姓,若是如同寻常皇子一般一开始便是在宫里出生取名,那想必怎么着也不会重了始皇帝的大名。
毕竟时人为小儿取名都讲究一个为先人避讳。
如此,便真的不得不说一声巧了。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重名还能说是巧合,毕竟世上重名之人不少,这二位也不过是身份特殊了些,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方面。】
重点来了。
升平楼中,包括舒颜在内的众人都纷纷打起精神,准备好好听一听。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罢出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便成为了后世历代皇朝的治国理念。
但真要细究起来,这其中还是有着不小的区别的,比如汉朝的儒皮法骨,唐朝基本上也是传承了这一思想。
而这样的情况到宋朝又发生了改变。】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大宋前期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以文抑武的策略,利用文官来压制武将,其目的不言而明。
但这一做法无疑是让儒家体系的文官权势得到了空前的膨胀,也将本就地位超然的儒学抬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者相辅相成,大宋朝堂上开始出现了真正的“以儒治国”。】
赵祯默默听着,对照如今的朝堂局势,天幕说的可不正是眼下的情况。
只是从前未有细想,只觉便是身为帝王也总是多有掣肘,无论他想干些什么总有一堆人谏这谏那。
这会儿被天幕一针见血地点出其中缘由,顿觉豁然开朗。
想到这里,赵祯微微阖眼,谁也不知道在这短短时间里,他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而在场的一众文官听到这会里却是纷纷暗道不妙。
先不说天幕这绝对称不上友善的说辞听在官家耳中对方会做何感想,此时的他们已经顾不上这点了。
相比而言,眼下他们更担心的还是名教大义!
但凡懂史之人,谁不知道那位最是不待见儒家?与之相对的便是其对法家的绝对看重。
莫非......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无法避免?
不行,绝对不行!
涉及道统之争,他们绝不会轻易妥协!
哪怕始皇再生也不行!
想到这里,不少人看向范仲淹的目光都带上了埋怨。
知道你范相公是大忙人,但你再忙也不能忽视了对储君的教育啊,看这事办的,亏你还是儒门学子呢!
要不是同朝为官多年,彼此也算知根知底,我们都要怀疑是队伍里出现了叛徒!
看来,以后无论说什么,殿下的教育都不能让这嗣插手了。
察觉到从周围传递而来的不善目光,范仲淹在震惊之余,也唯有苦笑。
【宋世祖和他的祖辈们不同,哪怕大环境使然,从小接受着儒学启蒙,更是被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吕夷简等一干当世大儒、朝中名臣倾心教授,但有些刻在灵魂里的东西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
纵观宋世祖五十余年的执政生涯,我们可以发现,他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再来一次废除儒术、独尊法家,但其治国手段却还是带上了极为浓重的法家色彩。
包括在他一朝受到重用的朝臣,身上也或多或少都有着法家的影子。】
欧阳修、晏殊、吕夷简:......
众文官:......
艹!
所以,这是教不好了是吧?!
第529章
番外34
一时间,无论是升平楼中的文臣们还是宫外聚集在天幕下的学子都仿佛感到有一股浓重的窒息感扑面而来。
哪怕不提名教大义,都说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可谁来告诉他们,他们学了一辈子的儒,可若是有天帝王变心了,他们又该如何?
这是比天幕先前提到的仁宗朝变法更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的事情。
毕竟变法也只是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对于那些还没来得及进入权力层的贫寒学子来说,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可崇法它不一样啊!
这、这、这......
“如此不敬先贤,不尊孔孟,视祖宗家法于无物,当时的相公们都是死......啊呸,是没意见的吗?”
文人们心事重重,已经位列朝堂的文官们这会儿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道道如利剑般的目光向舒颜投射而来,仿佛她干了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
五花气到跳脚,[宿主,这些老棺材瓤子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看你?]
[还能是因为什么?眼见着立身之本都受到了威胁,偏偏正主还没出生,一腔怒气没处发泄,总得有个宣泄口吧。]
反正按照绝大多数古代文人的惯有思路,上位者要是有什么“不对”的,罪责多半都在他们身边的“奸佞”身上。
她的好大儿现在别说出生,连怀都还没怀上,自然没有宦官和妖妃的事,那可不就轮到她这个当娘的来承受埋怨。
指不定在这些士大夫心里,她还是罪魁祸首呢!
毕竟赵祯也是从小被儒家思想灌输着长大的,按天幕所说,她未来好大儿的老师也全是大儒。
教育环境正常,可父子几个却接二连三“叛逆”了,还一个比一个离谱,那问题出在哪儿不是显而易见吗?
舒颜无视了周遭五花八门的眼神,从赵祯手中接过剥好的贡橘,慢悠悠地塞入口中,感受着果汁在口中爆开的感觉,好心情地眯了眯眼。
“真甜!”
赵祯轻笑:“阿颜喜欢便好,这是江西今年刚送上来的蜜橘,回头让张茂则送上几筐去舒府,也让岳父岳母尝尝鲜。”
这改口改的可真够快的。
“那就多谢官家了。”舒颜从善如流。
眼见着自己等人被一则消息搞得神思不属,而台上这两位身为罪魁祸首的双亲却浑像是没事人似的,还有心思在这里眉目传情。
不少士大夫在这一刻都出离愤怒了,看向赵祯的目光全是控诉,仿佛被负心汉辜负的柔弱女子--
官家,你怎么能这样?
当初太祖太宗的承诺都不作数了吗?
说好要当彼此的天......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如今你让那些粗鄙武夫和我们同起同坐也就罢了,怎么连死去多年的老对头诈尸这种事你都不管了?
这么多年的感情,终究是错付了吗?!
有那么一瞬间,赵祯很神奇的get到了下头人的脑回路,没忍住打了个寒颤,在舒颜戏谑的眼神中摸摸鼻子,赶紧收回视线。
【或许是因着灵魂中的偏爱,又有这辈子大环境的影响,大宋在走了一段不短的弯路后,在宋世祖的手中竟又神奇地恢复到了汉唐时期儒皮法骨的政治策略。】
【当然,迎来第二春的不仅有法家,农家、墨家等学派也在这一朝重新焕发了生机。
尤其是农家和墨家。
因为皇帝明晃晃的用人偏向,再加上朝廷的鼓励和重视,一部分从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家学子们开始放下四书五经,转而研究起这些更为务实的学术来。
其中不少佼佼者在之后都受到了重用。】
【农业上,宋世祖任用精通农学之术的学子改善农具、培育粮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军事上,那些精研墨家之学的学子们也为宋军武器的迭代更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世界上最早的枪炮武器便是在此时出现并被大规模运用于战场之上,并为三帝后期开疆拓土、纵横天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百姓们:......(⊙o⊙)!
到底是什么样的农具,你怎么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