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颜看来,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从来不在于智慧,而在于情感。
前者只要是高等智能就能办到,而后者却是独属于生命才有的光辉。
.
.
.
.
.
.
.
.
.
.
当宫中传出官家要提前退位,并传位于太子的消息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毕竟从古至今,只见过死都要赖在皇位上不下去的,他们还从未见过有哪个皇帝是主动退位的,当然那些被逼着禅位的不算。
他们的官家当真是朵不一样的烟火!
在震惊之余,众人回想过往,这时难免生出一种原来如此、尘埃落定的感觉。
真要说起来,他们对于这一出也不是全无心理准备。
毕竟官家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一点点放权给太子,他们也渐渐习惯了和太子共事,只是当初只以为官家是想要提前培养储君的理政之能。
如今看来,恐怕是早有打算,为的就是这一天。
而一些原本因为镇国公主参政,担心她有一天也会想要染指皇位,重演武周旧事的大臣这下总算是放下心来。
一腔斗志瞬间如同瘪了的气球,又好像是蓄力的一拳却打在了棉花上,这种力落不到实处的感觉,当真是让人难受。
不管众人如何想,赵祯想要提前退位的意思是传达出去了。
满朝文武在最初的惊讶过后,很快就接受了现实。
不过表面上该有的态度还是要有的,不然岂不是显得自已太过不念旧情?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这是迫不及待就要逢迎新君了呢!
这让官家怎么想?
接下来,又到了君臣互飙演技的时候。
不论是文臣武将还是勋贵都拿出了自已此生最大的诚意,君臣之间那是各种依依不舍。
众人摆事实、讲道理,追古忆今。
先是着重盘点一下当今登基以来的各项功绩,然后再来一波回忆杀,回忆一下大家在赵祯这位英明天子的领导下是如何的励精图治,再造盛世大宋。
满满都是情怀,讲到动情之处,更是不乏有人潸然泪下。
如此这般,直到赵祯第三次表示出自已强烈的退位决心后,众人方才见好就收。
对此,朝臣们也是很无奈。
有道是事不过三,他们要是再继续拉着官家依依不舍,知道的他们这是舍不得官家,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对太子有意见呢!
万一让太子误会了可咋整?
等到所有能发声的大臣将该表的态都表完之后,接下来就轮到赵政这个太子表演了。
这年头,连臣子辞官都得来个三辞三让,更何况还是皇位交接这种大事。
至和三年六月十五,大宋皇帝赵祯禅位与皇太子赵政,自称太上皇,并封太子生母--丰裕侯舒氏为太上皇后。
这一次,舒颜倒是没有再拒绝。
相比起需要困在皇宫里,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没有退路的皇后来说,太上皇后虽然同样身份尊贵,但却更像是一种荣誉头衔。
如此,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当然,舒颜绝不承认其中也有自已不想再看到某人失望眼神得缘故。
庄严肃穆的禅位大典上,当赵祯将玉玺交到赵政手中时,心中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有如释重负,也有不舍与期待,但他都忍住了。
等到禅让仪式结束,私下里,赵祯抱着舒颜那叫一个长吁短叹。
对于这样逐渐放飞的赵祯,舒颜也渐渐习以为常,伸手拍了拍后背以示安抚。
“差不多行了,马上孩子们还要来用膳呢。”
当真是一点皇帝包袱都不要了是吧!
第494章
就藩
太上皇主动退位,太子登基。
但对于一场政权交替来说,新皇登基还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君臣之间的磨合才是重头戏。
好在赵政早早便开始参与朝政,朝中文武与这位新上任的官家之间多多少少已经磨合出了一定的默契,这场皇位交接并没有引起额外的波澜。
而大宋的土大夫们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卷王。
虽然当今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逐渐展露出这方面的特质,但那时候满朝文武大多都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以为这是少年储君急于表现。
然直到太子登基成新皇,眼见着他这份对于政务的热忱依旧没有一丝丝的改变,反而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可就苦了朝中的一干大臣。
原以为他们之前在太上皇手下就已经够辛苦的了,还指望着太子上位之后情况能够有所改善。
不说回到曾经那种一年休假百多天,还能时不时请个事假的美好时光,最起码能够松散一些也是好的。
有这个闲暇,他们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出去游玩踏青、诗画相和,又或是在家中陪伴妻小、共聚天伦。
至于说劝谏君王勤政爱民,还是过段时间再说吧!
毕竟台谏的老爷们也不是铁打的。
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劝谏君王不是吗?
忙碌了许久的谏官们很快与自已达成了和解。
然而,
大臣们想得是很好,只、是......
万万没想到,
他们的前太子--现任官家非但没有因为成功继位而有所松懈,反倒在登基后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开卷了起来。
日日沉迷国事不可自拔,处理政务不到夜幕深沉绝不回内宫,还完全就是一副享受其中的模样。
那勤政的劲头,竟是比他当太子那会儿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可就苦了他们这些大臣了,之前的计划全部泡汤不说,还得主动陪着新官家一起卷生卷死,不然还能怎么着?
不过短短月余时间,就有大臣惊恐地发现,自已居然开始长黑眼圈了!
这种感觉,
谁懂啊?
朋友,你有见过深夜子时的汴京城吗?!
范仲淹:......
欧阳修:......
韩琦:......
呵呵,果然
,真是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呢!
就在朝中众人沉迷国事,险些忘了今夕是何夕之际,又一件大事发生了。
大宋第一位、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位,如今已晋升为镇国长公主的官家胞妹--赵玟,即将离开汴京,常驻北方封地。
此次离京,随行的不仅有镇国公主府上的一众署官,官家还特意将一只战力彪悍的禁军也一并划给镇国长公主作为亲卫,随同北上。
这只亲卫队不仅在人数远远超过了大宋亲王应有的规格,就连武器装备也是异常的精良。
那架势不像是要去封地,反到像是去打仗似的。
起先,一干文武大臣自然是反对的。
当初灭辽之战后,太上皇以镇国公主战功彪炳的理由赐予封地就已属破格。
但那时他们看在那片封地寒苦,不仅远离中原之地,又是镇国公主亲手打下来的也就默认了天子的这一做法。
大不了就当成是一块特殊些的汤沐邑,毕竟自古以来得宠公主被赐予汤沐邑的也不在少数,只是大宋在此前没有罢了。
然而再次出乎他们预料的是,这会儿镇国公主居然要带着军队前往封地了
这哪里是去封地,这根本就是去就藩啊!
有可以自主的封地,有自已的军队,这不就是妥妥的一个实权藩王吗?!
官家究竟知不知道自已在做什么?
先不说一个公主名下却有封地有军队到底合不合适?
就说镇国公主本身也非普通公主可比,一旦有兵有地,以后会发生什么,真的很难说。
怀着这样那样的担心,一封封劄子如同雪片般飞往政事堂,企图唤醒他们那被一腔爱妹之心堵了心眼的新官家。
你要宠妹妹可以,但不能拿国家大事开玩笑啊!
但结果是,无论他们怎么劝谏,呈上的劄子都仿佛石沉大海一般,官家根本就不予理会。
也有那脑子灵活的,试图去找太上皇敲敲边鼓,但也都被赵祯一句:
“朕既已退位,便不欲再插手朝政之事。诸卿若有什么想法,去找皇帝商议便可。”给撅了回去。
多次碰壁之后,所有人都无奈了。
罢了、罢了,他们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随他去吧。
于是,眼睁睁地看着赵玟就这样带着自已的队伍和追随者们出了京。
不然还能怎么着?
没见就连最上面的那几位大佬也一个都没开口吗?!
范相公更是连自已的儿子都舍出去了,这才是真的损失惨重吧!
离京前,赵玟难得感性了一把,泪眼汪汪地与一家子告别,惹得赵祯又悄悄红了眼眶。
对此,舒颜到是看得很开,全当大闺女这是远距离出差了,不过就是地方远些罢了。
给她准备上足够的护身物品,其他倒也并不需要太过操心。
“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吧,我知道,这些年来你一直都在憋着。
如今去了北地,正是天高凭鱼跃,海阔任鸟飞,大有可为之时,我都等着你的喜报!”
尽管赵玟从来没说什么,但舒颜又怎会猜不到,从女尊世界说一不二的开国皇帝,变成一个男尊女卑大环境下的公主。
虽说她从小自已就没有用这个世界对女子的要求约束过她,赵祯也给予了她远超这个世界公主该有的自由。
但她所面临的束缚,以及与整个大环境格格不入所感受到的排斥却并不会因此而减少。
适应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一种妥协?
如今大闺女即将龙游入海,舒颜是真的为她高兴。
相对而言,那点离愁别绪就算不了什么了。
赵玟闻言,畅快一笑,大声地说道:“行,那你们等着,等我带你们看看我自已打下了江山!”
第495章
建国
镇国公主率众离京,只在朝中引起了短暂的波澜,却并没有影响到太多的人。
在这座汇聚了世间最高权力的汴京城中从来都不缺乏聪明人,而聪明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得多。
对于赵玟被赐予亲卫离京,众人在经过最初的反对之后,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
新皇登基,刚刚掌控住朝政,手握实权的镇国公主就要离开京城这个权力中心,前往鸟不拉屎的封地。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新皇已经开始对自已这位能力出众且野心不小的胞妹心生芥蒂?
这种名为纵容,实为流放的手段他们简直不要太熟悉。
虽然京中一直都有着新皇与镇国公主兄妹情深的传言,但皇家的事嘛,大家懂的都懂!
如今太上皇退位,新皇登基,妹妹再是同胞所出,还能亲得过皇权不成?
不能用太激烈的手段,自然就是想办法打发出去了,这点大家懂得都懂。
扪心自问,这要换成自已,估计也得这么做。
自以为猜到了天子的心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地闭上了嘴,并很有默契地不再提起某人。
只有在看向范仲淹时,一些人还是会忍不住在心里幸灾乐祸。
范相公能力出众,文采精华,哪哪都好,就是不太会教儿子。
眼见着前途大好,就这么不值钱地跟着人家跑了。
这个儿子算是白养了。
此时的他们已经完全忘了以往将范纯粹当作别人家孩子的典型挂在嘴上教育自家崽的时光了,再看向自家吊儿郎当的孩子时都觉得顺眼了不少。
不就是多喝了两杯花酒吗?
多大点事!
孩子年纪还小呢,再教教就行了。
于是乎,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汴京城中的衙内们迎来了难得的美好时光,很是感受了一把长辈春天般的温暖。
倒是舆论的中心--范仲淹本人,他虽然也察觉到了些许端倪,然而却并没有太过上心,只是默默将往下派的政务又加重了三分。
这下身边总算是清净了,也不会再有人欲言又止地盯着自已看。
感受到久违的惬意,范大佬满意点头。
这才对嘛,同僚下属小心思太多了怎么办?
那一定是闲的,多给点活就好了。
这点他还是和新皇学的,如今看来,效果不错。
先不提大宋的朝臣们接下来又是如何的水深火热。
另一头,赵玟自来到封地后并没有急着马上向外扩张,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放到哪里都不会例外。
她身先土卒,带着这次随从而来的一干属臣扎根已被正式命名凤凰城的封地,一心一意地搞起了建设。
在离开汴京之前,她从舒颜和赵州那里淘来了不少有关基建以及城市建设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次也都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