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谁都懂,两位殿下此次带回的银子虽多,但若散到整个朝廷里就算不上多少了,连大宋一年的赋税都不到。
况且现成的银子早晚有用完的一天,哪里有大银矿来的实在?
念及此,吏、礼、兵、刑、工五部尚书再也顾不得装鹌鹑,齐齐上前一步,和天子讲事实、摆道理。
最终,在君臣的一番极限拉扯下,还是天子勉为其难地后退了一步。
所有倭国境内的矿产一分为三,国库六、天子三,剩下的一成则归此次最大的功臣太子和大公主所有。
对于这个分法,众臣虽然依旧不太满意,但知道也只能如此了。
眼见事情按照自已之前设想的发展,天子心情大好。
那个叫周树人的后世之人有一句话还真没有说错: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礕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话虽直白,但其中道理一针见血,直指人性。0339
不愧为后世鼎鼎有名的大才。
分完了脏,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了。
好心情的天子大手一挥,
“朕自亲政以来,素来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太子和秦国公主此次居功甚伟,不可不赏。”
众人意识到这是天子要奖赏太子一行了,一个个都竖起了耳朵。
赵祯继续道:“赏太子黄金千两,玉带一条,金冠一顶,并破格赐予建衙开府之权!”
嘶~
众臣饶是知道天子素来宠爱太子,此次太子立了大功官家必会重赏,但这会儿听到还是被惊得不轻。
对于“建衙开府”,在场的都不陌生。
一些官员当他们走到高位后,不管是为了找人分担自已手中庞杂的政务,还是需要找人出谋划策,大都选择这么做,但无非也就是多招一些幕僚罢了。
可这样的词放到皇子尤其还是太子身上,那意义就不同了。
别的不说,就看唐朝。
皇子一旦得到皇帝的许可建府开衙,便意味着他们可以自行开设府署(建立衙门),树立旗帜(招牌),来处理自已所理军政事务,无异于拥有了一个独立的小朝廷。
他们甚至可以自由任免下属官员,有权利制定实行部分法律政策,权力将得到极大的膨胀。
大宋立国至今还没有哪个皇子有过这样的殊荣,如今官家居然要将这一特权赋予太子。
说句不好听的,您老就不怕太子哪天提前上位吗?
毕竟这位看着可不是什么仁弱的主。
有人纳闷,也有人对官家的做法表示理解,谁让天子到目前为止只有太子殿下这一根独苗苗呢。
至于丰裕侯肚子里这个,是男是女还不确定呢。
对于天子的这道恩赏,朝上想什么的都有,但却无人站出来反对。
不管怎么说,太子都是他们板上钉钉的未来上司,在不触及自已利益的情况下,谁也不想提前得罪了,免得以后被穿小鞋。
至于天子再这么放任太子,会不会被提前架空?
嗨,谁管他?
大不了他们提前换老板呗,给谁当差不是当呢?!
大臣们想得很开,只有前排的寥寥几人大致猜到了天子的深意。
封赏完太子,接下来就轮到秦国公主了。
“加封秦国公主赵玟为镇国公主,赐黄金千两、玉带一条、金冠一顶、镇国公主府一座。
另,特赐镇国公主建衙开府之权!”
哗~!
这下满朝上下是真的炸锅了。
谁也没想到官家给予太子开府建衙的特权还不够,就连与太子一母同胞的秦国公主也没落下。
何为镇国公主?
那代表着有国家安定的能力,在皇帝不在的时候,镇国公主可是有监国之权的!
而这个封号也一般很少出现,从古至今得此封号的只有武周时期的太平公主。
那是一种允许干预政事的权力象征!
官家想要干什么?
宠爱公主也不是这么个宠爱法吧?!
是,秦国公主在此次的倭国一行中确实立下了大功,这点他们不得不承认。
但想要赏赐公主换成其他的不行吗?
比如说更加尊贵的封号、豪华的府邸、一个各方面都上佳的良婿......
甚至赏赐多多的封邑也行啊,为什么偏要是这个?
“官家......”
第455章
太子,你怎么看?
有台鉴的官员连忙持笏出列,企图打消天子这一不靠谱的想法。
然而,还不等他说些什么,却“咻”地一下被人截过了话头。
“官家英明,臣附议!”
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就这么被堵了回去,那中年御史脸色一下子涨成了猪肝色,正准备出言斥责开口之人不讲规矩,抢人话头。
然而当看到前排的茄紫色身影时,所有的怒气都在一瞬间收敛了回去。
脚步一动,又悄无声息地退回到原先的队列中,一切仿若从未发生过。
原来是吕相啊,
惹不起,惹不起!
不料他这自以为隐晦的举动全被身侧某同僚收入眼底,此人眼中闪过一抹鄙夷。
轻哼一声,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
“咱们做御史的讲究的就是一个直言敢谏、不畏权贵,毛兄居然这么轻而易举就退缩了,当真是毫无风骨,丢尽了我等御史言官的脸面!”
说罢,脑袋往反方向一偏,以示自已不与无气节之人同流合污的态度。
中年御史气堵,忍住想要翻白眼的冲动。
是是是,你清高,你了不起!那你怎么不自已上?(
1206д1207
)
上就上!
看懂了他眼中的含义,那同僚将头一昂,作大义凛然状正准备出列。
下一刻,就见前方的紫袍大佬们有一个算一个,呼啦啦一下子站出了一大片。
“臣等附议!”
一看说复议的都是哪些人,
好家伙: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狄青、周美......
有一个算一个,有文有武,但清一色都是既简在帝心,又实权在握的人物。
就连六部尚书也无一人提出反对意见。
废话,他们刚得了人家那么大的好处,一转眼就拆台,这和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有什么区别?
他们可干不出这么不讲究的事儿!
不得不说,天子提出恩赏的时机掐得刚刚好。
这些人加起来再算上天子,几乎已经能代表朝上八成官员的意见了。
至于剩下那两成人,谁还管他们想什么?╮(╯_╰)╭
秦国公主什么时候这么得人心了?!
这是此刻朝中大多数人的想法。
见此情形,那清高御史也怂了,笏板举在半空继续伸也不是、收也不是,别提多尴尬了。
尤其当听到从身旁传来的嗤笑声,那清高御史更是差点自闭。
罢了罢了,形势比人强,给公主封爵也算是官家的家务事,自已不掺和也罢。
两个重要人物封赏完毕,接下来就轮到伴读小团体了。
根据报上来的功绩,也都各有各的恩赏,就连柳泽也没落下。
“张茂则,即刻前去传旨吧!”
此时太子和柳泽都在朝堂上,这个传旨对象是谁不言而喻。
张茂则手捧早已准备好的圣旨,应声而出。
论功行赏完,下面就该商议有关倭国的处置问题了。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大宋子民对于倭国的印象无外乎是:国小民寡、土地贫瘠、资源匮乏。
然而太子一行人此次带回的信息却让一些有识之土首次意识到,他们过往的认知似乎出现了偏差。
倭国国小民寡民寡是真,土地贫瘠与否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要说资源匮乏那还真不一定见得。
没见太子殿下不过只去了短短几个月,便发现了一座大型银矿吗?
大宋有一点是区别于后世其他王朝的,由于浓厚的商业氛围所致,大宋的官员并不耻于言利。
经过一天时间的发酵以及刻意引导,现在朝上站着的谁不知道倭国存在着多大的利益。
朝廷各部以后是喝稀的还是吃干的就看它了,因此倭国是肯定要驻军的,不然谁也不放心。
但问题是,这个驻军该怎么个驻法?
毕竟倭国和大宋还隔着一片海呢,不管是消息传递还是往来都不是很方便。
若是派去的驻军起了什么歪心思,等朝廷收到消息,不知道要到多久之后了,搞不好黄花菜都凉了。
还有,以倭国如今的情况,大宋到底是直接收为郡县还是将之纳为附属国。
这也是众人今日要讨论的重点,或者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若是前者,那就比较麻烦,且耗时极长。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想要彻底将一个地区并入版图大致都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派兵攻占,而后将该地区的武装力量和统治阶级都清理一空。
第二:派出大量人口,移民占领。
第三:派出官员对当地百姓进行教化,移风易俗,实行文化同步,这一过程少说也需要个几十年。
等这三步都完成之后,就可以说此地自古以来便是我华夏领土了。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开疆拓土之功就不说了,光是如此一来多出的官位也足够安置大批等待补缺的官员了。
但这么做也不是没有坏处。
首先,若真在倭国设了郡县,倭国子民也成了大宋子民,那东瀛子民的死活大宋管是不管?
要是哪日发生天灾了,大宋是不是还要给他发钱粮赈济?
其次,还是那个问题,两地隔海、路途相距甚远,想要管理起来也不方便。
可若是收作附属国,众人又觉得不是那么的保险。
自古以来,附属国降而复叛、阳奉阴违、背后捅刀子的例子还少吗?
一时间,众人七嘴八舌,两种方式都有不少人支持。
怎么处置小日子国?
说到这个,赵州就来精神了。
这还不简单!
未来那场浩劫中他们是怎么对待中原百姓的,咱们也原封不动地还回去就是了。
反正也就是多轰几颗炮弹的事情,以如今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无异于降维打击。
至于说那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如今人家还什么都没做,还是清清白白的小白菜一颗?
呵,那并非是人家不想,不过是因为实力还不够罢了。
所以大宋提前为后世子孙解决今后的隐患有问题吗?
没问题!
对此,赵州表示自已有话要说。
他一步出列,高声道:“官家,臣有本奏!”
“反正我大宋需要的也只是倭国的矿产和土地,而不是......那不如干脆......”
说着,他手成刀状,伸到脖子底下比了个割喉的动作。
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给打断了,发出声音的正是前方的欧阳修。
其他人此刻看向宁远子的目光也都变了。
好家伙,本来都以为你就是个憨憨了,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狼灭的一面。3702
人家白起坑了十万赵卒那那残暴嗜杀的名声即便过了1000多年都没有淡去,你想干什么?
大宋要是真这么做了,还要不要名声了?
天子看着一提到倭国就格外亢奋的赵州,无奈开口道:
“好了,宁远子,你先退下吧,此法有伤天和,以后不必再提了。”
“太子,你怎么看?”
第456章
封国
随着天子这一问,所有人都将视线投向太子的方向。
在满朝文武的目光注视下,赵政出列,从容淡定地对着上首的君父行礼,一派胸有成竹的样子,看的不少大臣暗自点头。
“回禀父皇,诸位大臣说的都有理......”
这话一出,有人微感失望,以为太子这是要和稀泥,又听他接着说道:
“儿臣以为,不妨双管齐下。”
“何为双管齐下?”赵祯这下来兴趣了,身躯微微前倾,做足了认真聆听的姿态。
有熟悉天子的人惊骇地发现,他们的官家此刻与太子说话的语气竟不像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垂问,而更像是平辈之间的正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