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很顺利,林建设在建设处见到周丽丽办完事,便让她坐上他的车,把她送回了家。
离四合院不建设处让她下车,他自己则直接前往养殖场。
养殖场最近有一批即将出栏的大猪,许多周边商户都前来采购。
林建设一进养殖场,便立即投入售卖大猪的工作中。
今年年初,林建设购买了不少小猪崽,因此养殖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林建设养的猪快一年了,从小猪长成了大猪,为他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今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如果年前卖掉这批猪,他将获得丰厚利润。
近期卖猪生意越来越红火,林建设也十分开心。
周边几家养殖场中,林建设的生意最为兴隆。
因为他眼界宽广,总能提前预判哪些家禽养殖最赚钱。
每次养殖都能获利颇丰,尤其是现在猪肉销售旺季,他的生猪销量在当地非常出名,大家都愿意到他的养殖场买猪肉。
由于养殖场人手不足,林建设打算雇佣一名专业屠夫来处理家禽。
他认为这样不仅能大幅提升效率,还能避免频繁更换人员影响工作进度。
他在养殖场门口张贴了招聘启事,希望招到一位合格的屠宰工。
几天内有两三人前来应聘,但看他们衣着打扮,林建设觉得不太合适。
他希望找到真正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
这几天他一直在筛选,仍未找到满意人选。
这天,于海娟因需采购许多物品,请林建设陪她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水果。
两人吃过早饭后便带上购物篮,由林建设开车前往市场。
快到市场时,林建设将车停在不妨碍交通处。
他们提着菜篮走进市场。
这是一条很长的街道,两边都是商铺,商品种类繁多,几乎可以买到想要的一切。
于海娟好几天没来市场了,家里的蔬菜、水果和肉类早已耗尽。
她边走边买,林建设则在后面帮忙提东西。
因为周围没有其他市场,这里人流量很大。
人们穿梭其间,挑选着日常所需的蔬果和其他必需品。
市场上人潮涌动,显得十分拥挤。
不知何时,两人走散了。
林建设沿着市场慢慢前行,一边走一边寻找于海娟。
就在他全神贯注找寻时,有人从背后拍了他一下。
于海娟回头看见一个年龄相仿的人,感觉似曾相识却想不起在哪见过。
她愣住了,仔细打量对方:个头跟她差不多,身形适中,肤色偏黑,眼睛不算大,但笑意盈盈。
那人衣着简朴,看起来生活条件普通。
他热情地向林建设打招呼:“林建设,你真不认得我了?这么多年在这儿遇见你,真是缘分啊!”
林建设听出了他的语气,像是小时候邻居家的玩伴田大丰。
“时间过得真快,都快四十年了,我都差点认不出你。”
“你还记得我啊,记忆力不错嘛!我还以为你早把我忘光了呢!”
田大丰高兴地握住林建设的手说道。
林建设回忆起童年时光,田大丰家曾是他们后院的邻居,他父亲以杀猪为生。
哪家有不愿动手的牲畜,都会请他父亲帮忙。
林建设曾很羡慕田大丰,因为每次去他家玩,田大丰的父亲杀完猪后,总会得到一些猪肉和内脏。
田大丰家的大锅经常炖着肉香四溢的食物。
有时田大丰的母亲会留林建设在家吃饭,两人感情很好。
由于田大丰辍学早,他早早离开村子,随父学杀猪谋生,而林建设仍在读书。
渐渐地,两人失去了联系。
听说几年前,田大丰的父亲因病去世,次年他的母亲也离世,只剩田大丰姐弟相依为命。
田大丰靠杀猪的手艺勉强维持生活。
热情的他拉林建设去小饭馆吃饭,这让林建设感觉仿佛回到童年。
他们小时候都很调皮,常惹麻烦,总被邻居举报挨训。
林建设对田大丰说:“我媳妇在市场买菜,我们走散了,我先去找她。
中午我请客。”
田大丰得知林建设的媳妇也在市场,便陪他一起找于海娟。
经过一番寻找,林建设终于找到于海娟,他急忙介绍道:“这是我的媳妇于海娟。”
林建设笑着对笑狗说:“这是我的儿时玩伴田大丰,刚才在市场上巧遇的!时间太长了,差点没认出来。”
于海娟和田大丰互相问候后,田大丰看到于海娟胳膊上的篮子装满了蔬菜和水果,便主动提出帮忙提篮子。
于海娟推辞不过,便将篮子递给了他。
三人边走边聊,来到一家小饭馆前,田大丰坚持请他们吃饭,拉住林建设非要进去不可。
于海娟随林建设一同进入饭馆,林建设提议由他买单,却被田大丰坚决拒绝。
最终田大丰坚持要请客。
坐定后,田大丰让林建设和于海娟随意点菜,强调今天他做东,不用客气。
两人拗不过他的热情,各自点了道菜。
然而,田大丰自己开始点起菜来,到第四道时被林建设拦下。
林建设和于海娟劝他说菜够吃就好,点太多会浪费。
田大丰听后没有多言。
最终,他们只点了三道菜。
这家小饭馆上菜极快,不久所有菜品均已摆上桌。
三人吃得津津有味。
闲谈中,田大丰透露自己十岁时便已成婚,但因妻子多年未育,至今膝下无子。
两人对此表示理解,话题就此结束。
田大丰的妻子几年前因病去世,如今他独自生活,依靠过去杀猪的手艺勉强维生。
村里的人大多已从市场上购买处理好的肉类,使得田大丰的技艺难以施展。
无奈之下,他决定来京都寻找机会,不愿再回到那个让他伤心的家乡。
到了京都近十日,田大丰因人生地疏,找工作并不顺利,偶尔有人请他帮忙赚些零钱。
听闻田大丰的经历后,林建设和于海娟深感同情,觉得两人能相遇实属不易。
交谈中,林建设邀请田大丰到自家养殖场工作,称其有屠宰经验正好填补空缺。
起初,田大丰有些犹豫,但得知自己擅长的领域正是所需时,便欣然接受。
林建设对此也非常满意,感慨这是天赐良机。
两人的谈话愈发融洽,林建设也向田大丰分享了自己经营养殖场的艰辛历程。
林建设和田大丰在饭馆里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田大丰羡慕地对林建设说道:“你现在是人生赢家啊,儿子结婚了,还有个贤惠的妻子在身边,又经营着两家生意,真是令人羡慕。”
林建设笑了笑回答:“哪有你说得那么完美,我也是经历了无数艰难才走到今天,你现在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已。”
于海娟也在一旁提到这些年她在工作中的不如意。
她总结道:“只要努力,总会有所收获,尽管过程充满痛苦和煎熬,但挺过来就是幸福。”
林建设听后称赞她的话很有深度,甚至开玩笑说她成了文学家。
田大丰点头附和,还夸于海娟是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女人,连她说话都让人觉得像是诗一样优美。
饭桌上,田大丰感慨自己能遇到于海娟和林建设是上天的恩赐。
他现在的工作不仅是自己的老本行,而且比起给别人打工要好得多。
田大丰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于海娟和林建设也因为他的加入如虎添翼。
对他们三人来说,这确实是双赢的局面。
虽然各自都有艰辛的经历,但田大丰认为于海娟和林建设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自己更好一些。
田大丰的生活显然不如于海娟和林建设那样圆满,独自一人过着较为凄凉的日子。
他之前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收入微薄。
如今能进入他们所在的工厂工作,对他来说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
林建设安慰田大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