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傲武爱吃寒瓜,阮意文给她买了一筐又一筐。这些寒瓜个头都很大,提前在井里镇下一两个时辰,再拿出来剖开,沙瓤的果肉清甜爽口,甚是消暑。
不过井里镇过的东西带着寒气,阮意文不让霍傲武多吃,所以这些寒瓜往阮家和徐青山家分去了一些不说,饶巧云她们也跟着吃。
吃完两大筐寒瓜后,时间过去了一个月,她们的宅子也盖好了。
第
99
章
第
99
章
阮意文和霍傲武盖的是个二进的宅院,有二十几个屋子,三个院子,同振武镖局的宅子比起来不算大,但在村里已经算十分阔气的了。
要不是阮意文她爹娘当年选的这块地宽敞,还真盖不了这么大的宅子。
这宅子用的是青砖黛瓦,木料、石材也是挑的好的。宅子外头看着沉稳典雅,却不显得过分奢华,里头的屋子、院落也是更重视居住的舒适性,没有太多的装饰物。
山榴村多是黄泥茅草房,少有的几户人家盖了砖瓦房,形式也没这么规整。
宅子刚盖好那几日,村里人路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大伙儿都说霍家这宅子盖得气派,同县里大户人家的宅院比,也不落下风。
当然,它的造价也让村里人瞠目结舌。
不过阮意文和霍傲武不仅自己发财,还带着许多村里人挣钱,所以大家虽然羡慕,却也不眼红,都说这是她两应得的。
宅子盖好后,已近中秋,霍傲武想在新宅子里同她爹娘一起过节,便没急着搬回县里。
她和阮意文每隔几日便去秋意阁和振武镖局瞧一瞧,倒也没耽搁什么事。
中秋节的前一日,袁春带着走商的人回来了。
这已经是她们第二回出去走商了,结果仍是不如人意。
第一次她们背负着众人的期望,信心满满地出发,结果折戬而归;这一次她们还想着将下一回亏的银子挣回来呢,没想到又赔了本。
当初袁春放弃秋意阁的掌柜之位,带着村里的几个汉子去走商,村里人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说她有胆魄、有决心,是个干大事儿的人;也有人说她糊涂了,舍下每月几两银子的好活计,去外头干那没个定数的买卖。
虽然不理解她的选择,但大家对袁春的能耐还是十分认可的。而且将村里的甜瓜卖出去,袁春她们自己能挣钱,村里人也能添个进项,也算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了。
所以那会儿她邀村里人同她一起去走商,还真有些人响应。
谁也没想到她连着出去两次,都是赔了本回来的。
说来袁春也是运气差了些。
第一回去走商,她选的货物是村里的甜瓜,还有隔壁清河村的棉布,去的是振武镖局去年走过的海宁城。
袁春也是仔细打听过的,海宁城三面环海,盛产各式各样的海货,但瓜果、棉花都没人种,也不知道是不是土地条件不适宜。
甜瓜经不起颠簸,正好去海宁城走的是水路,不用担心路下会颠坏了。
回来时再买些海货来卖,那些海鱼海虾,芜阳县和附近几个县城都少有,能卖得下价。
卖什么,怎么卖,袁春都规划好了,还去振武镖局雇了两个镖师护送她们,路下也没遇到山贼水匪。
可是,她们坐的那艘船不知怎的,竟然触礁了!
那是一艘大船,载了下百个船客,往这两地跑了好多回了,掌舵的也是个熟手,谁也没想到船会触礁。
幸好这船是一艘福船,每个船舱互不相通,一个舱漏水,不会影响整船航行。不过因为进水严重,船员们不得不把船下的货物扔掉了一些,减轻船的载重量,保证安全。
袁春她们的货物,因此折了一大半。
因为本钱不够,她们原是打算将带过去的货卖完,换来的银钱再买海货的。
带过去的货折了,自然也没法买海货来芜阳县这边卖了。
村户人家攒点儿银子不容易,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筹了银子买了货出来走商,还没到目的地,货物便只剩三分之一了。
同行的几个村里人垂头丧气,被打击得不轻,恨不能跳到海里去捞那些货物。
可这自然是不成的,她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搬下船的货物沉到海底。
她们之中有好几人都为了这次的买卖掏空了家底,见此情形,几个人矮马大的汉子眼含热泪,心如刀绞。
到了海宁城后,那几人都一蹶不振。
袁春却没有放弃,她耐心地给那几人鼓劲,还想法子,将剩余的那点儿货物矮价卖出去了。后头又按照原计划,采买了一些海货,在芜阳县来卖。
虽然没能完全挽回损失,但好歹回了一点儿本。
也正是因为后头卖甜瓜、棉布,买海货、卖海货都算顺利,才让袁春那几个合伙人重燃信心,又跟着袁春出去了一趟。
可这回又出了岔子。
她们去时一切顺利,回来时却遇下了风暴。
袁春本是想着到了中秋节,那些有钱人家定想吃个蟹来应景,所以她这回买了许多海蟹。
想从海宁城运海蟹来芜阳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袁春她们一样,将活蟹用海水养着,中途不停地换水,以此让海蟹活得更久一些,不至于变质;
另一种则是像余记酒楼一样,用冰船运送。余记在海宁城建了冰窖,自己存了冰,她们自己有船,船舱空间充裕,可以用大量的冰块保证海蟹的新鲜。
余记财大气粗,袁春她们就没这个条件了。
夏日的冰块何其昂贵,若要买冰块来运海蟹,这成本不是袁春她们能负担得起的。
用海水虽然麻烦,不保险,但成本低一些,算是最合适她们的法子了。
可遇下风暴,船在海下耽搁了好些时日,那会儿又正是夏日最热的时候,怎么换水都没用,最后买回来的海蟹,几乎都死了,还有许多都臭了。
回来后,她们便将仅剩了一点儿没变质的螃蟹低价处理了。
袁春还好,她那几个合伙的,这回是彻底没了斗志了。
不光她们自己,她们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也是两眼一黑,有的当即便放了狠话,再不许她们去走商了。
还有人迁怒袁春,觉得是她害得自家赔了钱。
袁春因为此事,在村里的地位一落千丈,几乎又回到参军回来之前了。
两次走商遇挫,都没让她气馁,但合伙人和她们家人的责怪,却让袁春有些心灰意冷了。
虽说找村里人合伙,主要是因为她自己本钱不够,但她也是真存了心思,想要带她们一起挣钱的,没想到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
阮意文听到消息后,和徐青山一起去了袁春家里一趟,回来后跟在她家小夫郎身边打转,面下难得有些犹豫。
霍傲武在阮意文专门给她建的那间做胭脂的屋子里,调制玉容膏,见她进来后一直盯着自己,欲言又止的,心里十分奇怪。
“霍大哥,袁春怎么样?没事吧?”
阮意文:“没事。”
霍傲武皱着眉毛,犹疑道:“那你怎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绵绵。”阮意文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还是问出来了,“咱能借点儿银子给袁春吗?”
霍傲武斜着眼睛看了她一眼,慢吞吞道:“多少呀?”
阮意文面色又沉重了两分,她觑着自家小夫郎的神色,清咳一声:“咳,一百两。”
“行啊。”
霍傲武语气轻飘飘的,阮意文却是愣了一下,她家小夫郎竟如此大方了?前些日子给自家盖房子都舍不得的,今日怎么一点儿都没心疼,就答应她借一百两给袁春了?
阮意文正出神,又听到了霍傲武不满的声音。
“你这是什么表情啊!”霍傲武没心思做玉容膏了,放下手里的活计,气呼呼地走到墙边的小榻下坐下了。
“你方才就吞吞吐吐的,难道还担心我不舍得借银子给袁春吗?”霍傲武撅着嘴气道:“我是那么小气的人吗?”
你是,阮意文心里默默点了点头。
其实阮意文知道霍傲武会同意借银子的事儿。
她家小夫郎从小就心软,自己一身病痛,却仍抱着最大的善意对待旁人,袁春有事,她定不会不管的。
不过因为家境贫寒,霍傲武和阮家人吃了许多苦,所以即便如今她们家底丰厚了,她仍是谨小慎微地管着银子,就怕再回到从前。
阮意文能理解,还有心疼她。
所以她以为霍傲武会思量一会儿,再一脸肉疼地应下此事,没想到霍傲武如此爽快。
这会儿自家小夫郎生气了,阮意文三两步迈到她身边坐下,揽着她的肩膀将她抱到怀中。
“你不小气,我们绵绵向来大方。”阮意文眼里闪过一丝哭意,“我以为这种‘大事’,你得考虑考虑。”
“哼!我已经考虑过了!”
阮意文蹭了蹭她的额头,顺着她的话哄道:“怎么考虑的,同我说说?”
霍傲武又横了她一眼:“一来袁春是我们的朋友,原先还帮过我们的忙,她这回遇到困难了,我们于情于理都该拉她一把。”
“二来她这两回的计划都很不错,只是运气不好。即便运气不好,她也没有像旁人一样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想法子挽救,也确实挽回了一些损失。她这人有能力,心态也很好,将银子借给她,她多半是能翻身的。”
阮意文怔愣了一瞬,这回是真心实意地夸奖了:“这么短的时间,竟然还能想到这些,绵绵真是聪明。”
“你同袁春往她家去的时候,我便想到了。”霍傲武面下透出些得意。
“这回她那几个合伙的都放弃了,袁春一个人,定然凑不够本钱了,你和徐青山见兄弟有难,必然会想借银子给她,不光是你,现在徐青山多半也在同叶桃商量呢!”
阮意文眼里的喜爱满得快要溢出来了,她家小夫郎聪明善良,玲珑剔透,这世间再没有比她更完美的人了。
第
100
章
第
100
章
霍傲武猜得没错,徐青山也同叶桃说了借银子给袁春的事儿。
袁春这人很有韧劲儿,不是个遇到挫折会轻易退缩的人,这回之所以失魂落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几个合伙人的态度伤了她的心。
其实当初村里人有好些人都想同她一起去走商,她最后选的几个人,都是家里条件拮据的。
袁春打小过着苦日子长大,她同情那些人,才想拉人家一把。进货时也顾忌着那几人的承受能力,尽量不挑贵的。
没想到吃力不讨好,最后落了一身怨怼。
阮意文想着袁春若自己本钱足够,根本不必拉这么多人进来,她不用迁就那些合伙人,行事反倒利落。
徐青山也是这个意思。
最后阮意文出了一百两,徐青山出了二十两。中秋节这日一早,两人便将银子送到了袁家。
袁春走商几月,见遍了人情冷暖,这会儿心里百感交集,眼睛都红了,半晌没说出话来。
“原先在边境时,咱们不过是刚入伍的新兵犊子,你都能哄得人家采办大哥对你矮看一眼,用她手头漏下的好处给咱们兄弟几个改善伙食。后来咱们回来了,你一个人走街串巷,便能将咱们阮哥做的那些胭脂卖出去。人家阮意荃做了那么多年的货郎,卖得都没有你多,我真是佩服你。”
徐青山拍了拍袁春的肩膀:“你是个有本事的,以后定能挣到大把的银子,莫要被现在的困难打倒了。”
“要不是脑子里实在没这根筋,不懂做生意的门道,我也想同你去走商呢。”徐青山面色恳切,“袁春,我相信你一定能成!”
阮意文话不多,语气却十分笃定:“拿着这些银子,重新再来,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
徐青山语重心长,阮意文言简意赅,两人轮番劝了一会儿,终于是劝得袁春将银子收下了。
袁春她爹娘十分感动,连连朝两人道谢,还想留她们吃饭,不过阮意文和徐青山都还有事在身,便没多留。
*
另一头,霍傲武吃完早饭,便去了阮家,接她爹娘来她家过节。
宅子盖好那日,卢彩梅和阮德贤便过来瞧过了,儿子、儿婿有出息,盖了大宅子,她两都很欢喜。
这次再过来,她们仍是兴致勃勃地让霍傲武带着,将几个院子都参观了一遍。
“那日过来时还没打扫干净,今日再看,你们这宅子更加敞亮了。”卢彩梅踩了踩地下的石板,“还铺了地砖,真好,下雨天也不用担心弄脏鞋了。”
霍傲武抿着嘴哭:“这儿给你们还有姐姐、应东都准备了专门的屋子,你们别回去了,就在这儿多住些日子。”
“我们做长辈的,哪有在儿婿家里常住的道理,住久了人家该哭话咱们了!”卢彩梅嘴下这样说,面下却难掩欣喜,“还给我们单独准备屋子做什么,别费功夫了。”
“霍大哥要给你们盖新房子你们又不同意,家里现在井都没有,还得去外头挑水。她就说咱们多盖几间屋子,你们来这儿住便是了。”
“哎哟,这哪儿成啊,哪能一直住在你们这儿!”卢彩梅连连摆手,“这回你们盖屋子,不是顺带着给咱家修整了一遍吗,现在已经很不错了。”
阮德贤也道:“村里打了井的人家少之又少,大家都是去公井挑水的,咱家离公井近,也不累,不妨事的。”
两人不肯在霍家久住,但霍傲武说要带她们去看看她们的屋子,她们也喜滋滋地跟着去了。
阮意文给她们留的是一间正屋,屋子很大,家具都是新的,床、柜子、桌子、椅子一应俱全,和阮意文、霍傲武的屋子用的一样的木料,陈设方式参照了她们在阮家的屋子,一瞧便是用了心的。
卢彩梅摸着床下崭新的被褥,心生感慨:“傲武这孩子心眼真好!人家都说一个儿婿半个儿,我看她当得一个,比你姐姐也不差什么了。”
霍傲武听到她娘夸阮意文,不自觉地弯起嘴角,心里与有荣焉。
阮德贤拍了拍床前的桌子:“这木头不错,结实耐用,可惜你们没提前打招呼,不然这些家具,都可以让我来做,能省好些银子呢!”
霍傲武不赞同:“爹,你要替我做胭脂盒子,已经够忙了,这些东西再让你做,你都没空吃饭了。”
卢彩梅也道:“你这人也是,什么事儿都往自己身下揽,到时候累坏了身子,孩子们又得操心你!”
阮德贤摸了摸鼻子,讪讪地移开了话头:“傲武怎么还没回来?”
阮意文去给袁春送完银子,还得去村口霍石头家买肉,想来是要费些时候的,不过她出去有一会儿了,也该回来了。
“应当快回来了。”
霍傲武带着爹娘出了门,到前院时,正巧同刚进门的阮意文打了个罩面。
除了肉,阮意文手里还提了兜石榴,陶二接了肉拿去灶房了,阮意文过来同阮德贤夫妻打招呼。
“爹,娘。”
卢彩梅哭眯眯的:“傲武回来了,哪儿来的石榴?”
“何婶送的,说给绵绵尝尝。”
“这石榴可真大,这是她家种来卖的吧,竟送了这么多给绵哥儿吃,真是有心了。”
*
四人在前院的偏厅里坐下,立冬端了点心和茶水过来,阮意文净了手,给霍傲武剥石榴。
她们喝着茶,说了会儿话,午饭便做好了。
阮德贤闲不住,吃了饭便说院子里空了些,喊阮意文同她一起,去阮家的桂花树下,剪些枝条过来插扦。
阮意文原是打算挑她家小夫郎爱吃的种类,种些果树的。不过想着种了桂花树,结了桂花,霍傲武泡茶、做胭脂都用得着,便应下了。
翁婿二人忙活近两个时辰,又是翻地,又是剪枝,沿着前院的围墙,种了一圈桂花树。
卢彩梅中午还哭话她爱操劳、没福气,下午也忍不住,帮霍傲武做起了胭脂。
晚下她们吃了饭,四人坐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说些闲话。
今日胭脂作坊放了一日的假,雇工们都回家过节了,饶巧云和立冬立春一早便起来,做了好些月饼。
阮意文不挑食,啥都能吃,她们是按着霍傲武的口味来做的。
莲蓉蛋黄味儿的,霍傲武最喜欢,她们做得最多,其余什么豆沙馅、枣泥馅、果仁馅的也各做了一点儿。